唾液腺(salivary gland)又称涎腺,属于外分泌腺,通过腺泡分泌唾液,经导管排入口腔,使口腔保持湿润。唾液中有99%以上是水,24小时所产生的唾液可达600~1000ml。每毫升口腔唾液(包括龈沟液)中含有鳞状细胞6×103~600×103个;白细胞25×103~650×103个;细菌600~700个。

唾液为唾液腺产生的混合液,人类有三对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及舌下腺。这些腺体有长的导管系统排出唾液,其中85%~90%的唾液是由腮腺和下颌下腺产生,5%为舌下腺,5%~10%为口内小唾液腺产生。每天产生的唾液80%~90%是由于刺激的结果,主要是味觉和进食时的咀嚼刺激。因此唾液分泌主要是在白天,每对大唾液腺的分泌成分不同。腮腺分泌“浆液性”唾液及少量黏液,且富含淀粉酶。下颌下腺分泌黏液成分较多,舌下腺主要产生黏液。唾液中还含有唾液蛋白,黏附于牙齿表面和口腔黏膜表面,口腔内微生物及摄入的食物也掺入混合性唾液中。小唾液腺分布于口腔黏膜和黏膜下层,导管较短,按其所在部位命名,有唇腺、颊腺、腭腺、舌腺及磨牙后腺等。

唾液腺的组织发生:胚胎发育过程中唾液腺也随之发生,各个腺体的形成时间和部位不尽相同,但发育过程基本相似。唾液腺的发育主要是胚胎期间上皮和外胚间充质相互的作用。

发育中的腮腺位于口腔黏膜的外胚间充质内 ×100

图1-1 发育中的腮腺位于口腔黏膜的外胚间充质内 ×100

唾液腺发育是在原始口腔即将要发生唾液腺的始基部位,由于外胚间充质的诱导,上皮的基底细胞向深部增生,形成实性上皮芽,经过反复分支形成树枝状的上皮索条,上皮芽中心的上皮细胞变性,形成导管系统,并开口于口腔。分支末端细胞增生、末端膨大,分化出终末导管和前腺泡细胞(图1-1),其中终末导管细胞为干细胞,先分化为前腺泡细胞,进一步分化为各种类型的腺泡细胞。终末导管干细胞最后分化成闰管细胞。肌上皮细胞可能是由干细胞分化而来。在上皮索条增生的同时,其周围的间充质细胞增生,贯穿于上皮索之间,形成小叶状结构,纤维结缔组织围绕腺体形成被膜。

唾液腺发育过程中外胚间充质对上皮的诱导作用很重要,实验证明,将唾液腺形成部位的间充质与非唾液腺形成部位的上皮结合,仍能形成腺体,反之,将非唾液腺形成部位的间充质与腺体形成部位的上皮结合,则不能形成腺体。

唾液腺发育最早为腮腺,起始于胚胎第6周,于上颌突和下颌突分叉处,外胚层上皮向外侧生长,然后转向背侧,达下颌升支和咬肌表面,再向内侧进入下颌后凹。上皮芽最初形成的部位为腮腺导管开口,开口最初位于上颌第一乳磨牙相对的颊黏膜处,随颌面部的发育,成人时位于上颌第二恒磨牙相对的颊黏膜处。

下颌下腺在胚胎第6周末开始发育,起始于颌舌沟舌下肉阜的外胚层,上皮芽沿口底生长,在下颌角内侧、下颌舌骨肌后缘转向腹侧,形成腺体,开口于舌下肉阜。

舌下腺在胚胎第7周末开始发育,起始于颌舌沟外侧的外胚层,由10~20个分开的上皮芽发育而成,这些上皮芽在舌下区增生分化,形成小腺体,各自形成导管,开口于下颌下腺导管口的外侧,或形成大管与下颌下腺主导管相通,或大管单独在舌下肉阜处开口。

唾液腺发育过程中与淋巴组织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腮腺和下颌下腺更明显。腮腺和颈部淋巴结均为环绕颈静脉窦周围的淋巴囊发育而来。以后二者逐渐分离,因此,腮腺表面和腮腺实质内混有淋巴组织,这是含淋巴组织的病变及含淋巴细胞肿瘤的组织学基础。颈部淋巴结内偶尔可见唾液腺组织。下颌下腺导管周围也存在淋巴组织,但仅为弥漫散在,不形成淋巴结。同样,在颈部淋巴结内也可以存在唾液腺组织。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