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腺结石病(sialolithiasis)指发生在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小唾液腺导管及腺体内的结石,并引起唾液分泌受阻,继发炎症改变的一系列病征。唾液腺结石症好发生于下颌下腺,约占整个唾液腺结石症80%以上,腮腺占10%,舌下腺及小唾液腺约10%。

唾液腺结石的理化特点及形成机制:唾液腺结石多为单发,也有多发,多达11个,大小相差较大,小者砂粒大小,甚至肉眼难以分辨,大达枣仁,重量多在0. 2g左右。位于导管内的唾液腺结石常呈梭形、长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位于下颌下腺轴柄角处多呈圆形。颜色以黄色为多,亦见浅黄及褐色。表面多光滑,亦可凹凸不平。大多质坚硬,也有松软,用手挤压即破碎如泥沙。

唾液腺结石由无机盐及有机物组成,两者构成比例是无机盐占2/3左右,其中主要为磷酸钙占70%~75%,硫酸钙占10%~15%,另外还有三钙磷酸盐,二氢氧化钙及二氢二碱基磷酸钙,及少量微量镁、铁、铜、锌。有机物占1/3,主要由糖蛋白、黏多糖、上皮细胞碎屑,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及磷脂。

唾液腺结石的形成机制,至今仍不是十分清楚,唾液腺结石的典型结构是中心为高度矿化的球状核,周围为无机物与有机物交替排列的层状结构,外表面主要是有机物,许多学者对核心的形成进行了研究,提出三个核心形成机制学说。①认为结石形成首先是矿物质沉积,形成一个核心,然后有机物或无机块围绕核心不断沉积。②认为这种核心先由异物、细菌、放线菌、脱落上皮细胞等形成,然后无机物沉积在这些有机物上。Harrill(1959)及Scott(1979)的研究认为第一步为唾液中有机物形成凝胶,然后无机块沉积其上,有机物成分可能为糖蛋白。③有机物和无机物开始即共同参与了唾液腺结石的形成,有研究发现唾液腺结石大部分与蛋白结合,如钙蛋白复合体的沉积就支持此说法,崔耀庭等研究认为唾液腺结石的核心物质可以是有机物,也可以是无机物,唾液中无机盐与有机基质共存在,并相互作用,唾液腺结石的形成也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外,唾液腺结石的起因及形成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有机成分及无机成分平衡失调:正常情况下唾液中的无机物如磷酸盐、碳酸盐及尿酸盐等处于过饱和状态,唾液中有机物如黏蛋白、核酸、硫酸软骨素等与唾液中无机物质处于平衡状态。若这种平衡状态打破,无机盐的过饱和状态即破坏,无机盐便可析出、沉积、形成结石。②pH改变:唾液中pH增高时,二氧化碳浓度下降,钙盐易于沉积。③外伤:口内黏膜各种微创伤,如鱼刺扎穿黏膜,愈合后瘢痕挛缩造成导管局部狭窄,唾液潴留,无机盐容易沉积形成涎石。④炎症:各种原因引起腺体及导管炎症,都会使腺泡及导管上皮细胞肿胀,上皮化生或脱落到管腔,唾液中黏蛋白增加,结合钙的能力也增加,无机盐沉积于脱落的上皮或黏液栓子,形成涎石。另外,炎症可使唾液中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去平衡,也是促使唾液腺结石形成的原因。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