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病因尚不清晰。目前通过超声、唾液腺造影及唾液腺内镜等手段的研究观察,认为阻塞因素可能包括:导管狭窄、扭曲、导管息肉、导管壁炎症及纤维黏液栓、阴性结石;另外自身免疫病、与嗜酸细胞反应相关的腺体炎症、放射治疗、同位素治疗等因素也与疾病的发生相关。腮腺导管系统的形态是反映腺体分泌功能的重要因素。解剖研究表明腮腺导管的直径<1. 5mm,故内镜的最佳直径应为1. 2mm,这时插管不会对导管造成直接损害。若唾液腺导管直径明显小于正常直径或明显大于正常直径,则可判断为狭窄或扩张。

对于慢性阻塞性腮腺炎进行分类,是指导治疗及预后的重要依据。Michael Koch等基于对唾液腺导管内镜所见的长期观察,提出了一整套腮腺导管狭窄的内镜诊断与分类的方法。该分类全面考虑了狭窄的组织表现、狭窄程度、范围、数量及部位等因素,是迄今为止对于唾液腺导管狭窄所进行的最全面的总结。但该分类过于繁琐,一般的口腔颌面外科医师难以掌握,也不利用总结治疗疗效,以形成简洁明了的治疗指南。我们根据200余例内镜检查及治疗的经验,结合邹兆菊等的分类方法,将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分类三类:①轻度:导管轻度粗细不均,排空稍迟缓或基本正常,内镜显示导管存在狭窄或扩张,但较易通过,管壁有炎症,但尚有一定的弹性;②中度:导管前段或中段存在一处明显狭窄,1. 1mm内镜头不能直接通过,需要机械扩张或球囊扩张;③重度:导管弥漫性狭窄,或存在2处以上的重度狭窄,内镜不能完全扩张;或者导管重度弥漫性扩张,腺体显影差。轻中症病例治疗效果较好;重症病例腺体及导管分泌功能差,治疗难度大,效果差。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内镜检查是在腮腺造影的基础上对导管形态和性状的进一步检查。可观察导管是否存在炎性狭窄或纤维性狭窄、异物、阴性结石、管壁息肉及纤维黏液栓等。异物、黏液栓及阴性结石可采用冲洗、钳取、网篮套索等方法取出,而对于导管狭窄则通过药物灌洗、机械扩张及球囊扩张等方法治疗。

轻症病例导管存在慢性炎症,一般管壁色苍白,进出内镜阻力稍大,部分扩张迂曲,管内有絮状分泌物,经内镜反复冲洗扩张,同时通过激素类药物的灌洗,缓解腺体及导管的慢性炎症,松解瘢痕,从而起到解除阻塞的作用。中重症病例至少存在一处纤维性狭窄,内镜不能直接通过,需要进行机械扩张,以松解瘢痕,解除导管狭窄。如果导管存在多发或弥漫性重度狭窄,内镜很难完全解除,则治疗效果欠佳。反复扩张有可能损伤导管,并导致导管进一步瘢痕挛缩,甚至闭塞。

球囊扩张术是近年来对于导管狭窄病例所采用的方法。方法是在内镜或X线透视引导下确认导管狭窄部位后,引入球囊导管,穿过狭窄区后,通过专用气压泵加压使球囊扩张,确认导管扩张成功后,放置支架导管,维持2周以防止狭窄复发。Drage曾报告36例唾液腺导管狭窄病例球囊扩张治疗的疗效,其中33例狭窄扩张成功。从25例平均6. 8个月的随访效果看,24例无症状或症状减轻,仅1例症状未缓解。从21例随访造影结果看,11例狭窄完全通畅或部分通畅,7例狭窄复发,3例导管完全闭塞。尽管约半数病例狭窄扩张成功后发生再狭窄,但大多数患者无症状或明显改善。作者等对8例中重症患者采用了球囊扩张治疗。结果5例效果良好,3例效果差。效果差的患者导管狭窄范围较大,腺体功能差,经过内镜球囊扩张后,短期内导管扩张明显,症状明显缓解;但一段时间后,由于瘢痕挛缩导管发生闭塞。尽管如此,导管闭塞病例腮腺肿痛等症状多不显著,可避免腮腺切除,不失为重度慢性阻塞性腮腺炎较好的治疗方法。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