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唾液腺非肿瘤性疾病的影像诊断方法包括:普通X线摄影、唾液腺造影、超声、CT、MRI、核素显像及唾液腺内镜(sialoendoscope)。普通X线片主要用于唾液腺结石病的诊断。唾液腺造影主要通过注射造影剂的方法显示唾液腺主导管、分支导管及腺体的形态和分布,反映导管狭窄、导管扩张、导管迂曲、导管和腺体充盈缺损、末梢导管扩张等改变,这些表现对于非肿瘤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均有一定价值。超声影像学无电离辐射,对于唾液腺结石病及其他非肿瘤性疾病均有诊断价值,既可显示主导管的形态,也可显示腺实质的结构,但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CT可用于疑难唾液腺结石病的诊断,也用于除外占位性病变。MRI可用于唾液腺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另外,磁共振唾液腺导管造影是随着磁共振水成像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唾液腺非侵袭性检查手段,可提供腺体实质及导管系统变化的综合信息。核素显像主要判断唾液腺系统的功能。对于直径较小(<1. 5mm)及钙化较差的结石、导管内非钙化性异物、造影图像上难以明确原因的充盈缺损或狭窄,以及其他原因不明的唾液腺阻塞性疾病,则需要依靠唾液腺内镜明确诊断。

唾液腺内镜为用于唾液腺导管系统检查和治疗的内镜系统。1991年,Katz等首次描述了唾液腺内镜用于腮腺和下颌下腺导管系统的诊断,他采用的是直径0. 7mm的微细内镜。后来,Königberger等和Gundlach等采用了直径2. 0mm的内镜进行碎石治疗。这些内镜镜头较软,其中直径较细的内镜易折断,且光线较暗;而直径较粗的内镜则插入导管较困难,需要常规行导管口切开术,故难以用于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1994年,Nahlieli等报告了刚性内镜的应用,其直径为1. 0~2. 7mm。这类内镜头较硬,并配有抓钳等微型外科器械,可插入迂曲的导管,且光源产生的光线较强,利于观察。但是,插管等操作造成的导管损伤也较大,尤其对于直径较大的内镜。另外,较粗的内镜往往需要切开导管口才可插入,这对于下颌下腺尚无大碍,但对于腮腺则易造成导管口狭窄甚至闭塞等不良后果。

21世纪以来,以Marchal和Nahlieli等为代表广泛应用了半刚性内镜,并逐步完善。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多是半刚性内镜,既利用了柔软内镜的灵活性,又具有一定的强度,可进行导管系统的诊断性探查和相应治疗。这类唾液腺内镜一般有较细的探查单元和较粗的治疗单元,并有独立的冲洗通道。2004年,Zenk等报告了德国Polydiagnost公司的内镜(salivascope-FLEX,PD-ZS-2000TM),外径1. 1mm,其钛制外鞘使该内镜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弹性,光纤为镶嵌一体式,工作通道0. 4mm,并有独立的冲洗通道,配有直径380μm的取石篮。该内镜在90°弯曲时不会折断,可顺利地进行唾液腺导管的探查(图9-1),并可利用取石篮(图9-2)和碎石光纤等进行取石和碎石等操作。目前,我院采用的就是这种内镜设备。

唾液腺内镜工作端

图9-1 唾液腺内镜工作端

取石篮

图9-2 取石篮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