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以来,放射线迅速在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目前在医学中应用常见是X线诊断及放射治疗。其中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主要引起唾液腺损伤的原因。

一、临床表现:单一剂量放疗,超过10Gy,最早症状是口干,通常在放射后2~6小时出现,剂量小于10Gy,口干症状在6小时以后出现。腮腺和下颌下腺可有疼痛、肿大、质地硬,多发生在放射后4~6小时,12~24小时到高峰,然后消退。

二、剂量效应:人体的浆液性腺泡(腮腺)对放射线高度敏感。仅接受2~5Gy的照射后2小时腺体可发生明显变性,到10Gy腺泡可坏死,完全破坏,另外腮腺组织基本上没有致死损伤的修复能力,其损伤是无阈值的。而黏液腺泡(舌下腺、小唾液腺)相对不敏感,单一剂量超过12~15Gy才出现变性。儿童期放射引起口干比成人少,一则儿童的放射剂量少,二则唾液腺修复潜能较成人大。

三、照射后X线造影片上腮腺形态改变:照射后马上行腮腺造影,腺体的大小和形态与对照侧无差别,但1年以后腺体明显减少,导管稀疏。腺体的明显减少发生于腺泡坏死组织吸收以后,由于腺泡分泌功能减低,即使对放射线不敏感的导管系统也随之废用性萎缩而明显稀少。

四、放射后病理变化:照射后24小时腮腺组织病理检查示腺体急性炎性反应及浆液性腺泡变性,坏死,末梢导管腔内充满大量脓性渗出物,分支导管上皮的完整性存在但有变性。以后腺泡逐渐消失,慢性炎性细胞代替急性炎性细胞,叶内纤维化,而导管结构存在。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的变化大体同腮腺,只是程度轻,周围急性炎性反应轻。

五、放射线对唾液腺功能的影响:腮腺受γ线10Gy照射,其流率降低50%左右。唾液成分Na+、Cl-、Ca2 +、Mg2 +及蛋白成分升高,而HCO3-降低,SIgA早期升高,后期减低。部分患者在放射后1年左右总流率有轻度回升。放射后血清淀粉酶及尿中淀粉酶浓度急剧上升,其升高程度与受照腮腺组织多少及放射量直接相关,临床及研究中常将其作为放射对腮腺组织损伤的生物指数,一般认为放射后腺泡细胞的渗透性改变,淀粉酶释放到血液中有关。

六、唾液腺放射损伤的预防及治疗:在临床行头颈部放射治疗,放射治疗设计时,在不影响治疗肿瘤的情况下尽量避开唾液腺区。有报道在放射治疗前、过程中及治疗后口服舒雅乐有预防唾液腺损伤作用。茴三硫片(环戊硫酮)为从蔬菜中提取出的一种促唾剂,有拟胆碱能作用,刺激唾液分泌,还有促进腺体蛋白合成及清除腺体内自由基的作用。放射损伤主要是通过腺体内自由基增多导致生命大分子损伤。茴三硫片的清除自由基作用有预防唾液腺放射损伤作用。唾液腺放射损伤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多吃水果蔬菜,长期口服茴三硫片刺激唾液分泌并有保护唾液腺的作用,还可用金莲花、菊花等冲饮,清咽润喉等。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