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兴奋细胞,如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心肌及平滑肌细胞在长期失去神经刺激时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即对某些刺激的反应明显增强,称为过度敏感。过度敏感现象是1855年Budge首次报道的。他观察到,当切断分布到虹膜的节后神经纤维时,散瞳作用会更好,但人们并未意识到这种现象的重要性。直到50年之后才了解到,这是由于组织对肾上腺分泌的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增高所致。最早研究唾液腺过度敏感的是Emmelin。他对外科手术去神经引起的过度敏感做了大量观察。后来,Ekström对唾液腺各种类型的过度敏感及其机制进行了不懈的探讨。

过度敏感的类型

过度敏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偏差型(deviation-type),又称为连接前(prejunctional)、或突触前(presynaptic)过度敏感;另一种称为非偏差型(non-deviation-type),也称为适应性(adaptive)、连接后(postjunctional)、或突触后(postsynaptic)过度敏感。为了统一名称,Fleming于1975年建议采用偏差型和非偏差型(或适应性)过度敏感。偏差型过度敏感是由于缺乏清除机制而引起的生物系统内激动剂或介质浓度增高所致的反应性增强,而适应性(非偏差型)过度敏感是组织自身反应性的增强。适应性过度敏感的定义是:可兴奋组织在长期缺乏兴奋性神经介质刺激时产生的对无关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的代偿性调整。适应性过度敏感通常表现为受体密度、膜电位、细胞内成分、或第二信号传递系统等的改变。

过度敏感的产生

过度敏感是很多器官组织某些疾病的基础,然而唾液腺的过度敏感很多年中只是一种研究唾液腺的神经调节机制的模型。如前所述,唾液腺的实验性过度敏感来自两种处理,一种是节后去神经,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或给予6-羟多巴产生;另一种处理是去中枢,可由手术或利血平处理引起。一般来说,副交感去神经,包括节后和节前去神经,较易导致对某些介质的敏感性增高;而交感节后去神经尤其是去中枢引起过度敏感的概率相对要小,机制不明。

过度敏感的指标

过度敏感常表现为器官或组织生理、生化及功能的改变,例如神经系统的过度敏感常会伴发行为的改变,多巴胺受体的过度敏感表现为动物的运动明显增加,并常会有第二信使的产生增多,如环磷腺苷的增高。在电生理方面,对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电反应亦增强。

1950年以来,许多研究使用不同的动物发现,大唾液腺失神经后多发生过度敏感,主要表现在当受到分泌性刺激时,液体和蛋白质分泌明显高于正常腺体或动物。20世纪50~90年代的研究主要测定上述两项经典指标来衡量是否发生过度敏感。蛋白质通常用测定淀粉酶分泌量为标志,原因可能是测定简单易行。事实上,这些指标也代表了唾液腺的主要功能。也有一些研究测定其他蛋白质,如IgA、富半胱蛋白S等。这些特殊蛋白质的测定并不是要证明唾液腺去神经后是否发生过度敏感,而是要探讨某种蛋白的合成分泌受自主神经调节的机制。除了这些指标之外,有的研究在给予大鼠利血平处理之后测定下颌下腺Cl-外流。后者也是一个反映唾液腺细胞分泌功能的良好指标。

近年的去神经研究也发现,大鼠和家兔的下颌下腺在失去副交感神经支配后,虽然刺激引起的分泌减低,但非刺激(静止)分泌却持续显著增加(单小峰等,2009;齐伟等,2011),其确切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过度敏感的发生时间

适应性过度敏感的一个特点是需要较长的时间达到最大反应。不管是什么动物种类、组织、或实验程序,达到充分的过度敏感需要等到节后去神经引起的变性分泌完全结束后或去中枢以后神经介质完全排空后一段时间。各种动物唾液腺的过度敏感多发生在去神经后2~3周。而且,一旦神经支配恢复,过度敏感会减弱,至少部分恢复正常。与偏差型过度敏感相比,适应性过度敏感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非特异性。许多与内源性神经介质无关的激动剂都能引起组织反应,反应的通路可以是受体中介的,也可以不是。

过度敏感的测量

过度敏感是用两种方法来测定的;一种是直接比较某种功能指标如液体或淀粉酶分泌量的增加幅度,另一种是用引起同样反应所需的药物剂量或神经介质的剂量来表示,所需的剂量减小或剂量-反应曲线左移时表明存在过度敏感。在实验研究中,常常使用“阈剂量”,即引起分泌反应所需的最小剂量。引起失神经的腺体液体或蛋白质分泌的阈剂量减低是过度敏感的指标。例如,Eström (1980)观察到,切断大鼠的耳颞神经后2~3周,引起腮腺分泌的阈剂量减低幅度为:醋甲胆碱83. 3%,去甲肾上腺素67. 3%,肾上腺素55. 9%,脱羟肾上腺素56. 9%,异丙肾上腺素28. 6%;切除颈上神经节后2~3周,引起腮腺液体分泌的阈剂量减低幅度为:乙酰胆碱40. 2%,去甲肾上腺素90. 6%,肾上腺素69. 8%,脱羟肾上腺素66. 6%,异丙肾上腺素41. 3%;而交感去中枢(即切断颈交感干)后2~3周,引起腮腺液体分泌的阈剂量减低幅度较小:乙酰胆碱9. 1%,去甲肾上腺素48. 2%,肾上腺素22. 7,脱羟肾上腺素4. 6%,异丙肾上腺素54. 3%。

引起敏感的物质

失神经支配的唾液腺常常会对不同的介质或化学物质发生过度敏感。副交感去神经后,唾液腺不仅对胆碱能激动剂敏感,也对交感神经介质即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发生过度敏感;而交感去神经后,会对β肾上腺素能及胆碱能激动剂发生敏感,提示正常的唾液腺功能需要两个系统的的协同作用。

去神经也常常引起对肽类介质的过度敏感,包括P物质、VIP、CGRP、PACAP (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eptide)、泡蛙肽(physalaemin)等。例如,副交感与交感去中枢都可引起雪貂下颌下腺对VIP和PACAP过度敏感。切断大鼠一侧耳颞神经,3~6周后下颌下腺细胞对125I-VIP结合增加2~3倍,VIP引起的淀粉酶分泌增加2~5倍。腮腺副交感节后去神经或下颌下腺去中枢都可引起对P物质的敏感性增加。

过度敏感的发生机制

一般认为,过度敏感是一种代偿性反应,主要是由细胞的受体数量增加和(或)细胞内信号传递系统的改变引起的,但确切的机制仍有待于探讨。

受体的改变

当一种神经介质由于纤维溃变消失后,效应细胞上的受体则可能会大量增加以维持细胞所需的反应。例如,腮腺副交感去神经后分泌终端细胞的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加。受体改变主要为受体密度的增高,而受体的亲和力并不改变。也有不少研究未能测出受体的增加,甚至发现受体数量减少。例如有的实验观察到,大鼠腮腺副交感去神经后1~3周,毒蕈碱受体数量减低40%以上。一般认为,对毒蕈碱受体激动剂的过度敏感与毒蕈碱受体密度之间并无相关关系;不管受体密度是增加或减低,失神经的细胞对胆碱能和α1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的过度敏感是颇为普遍的现象。有趣的是,腮腺副交感去神经常会使β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加,而下颌下腺副交感去神经后更常见到毒蕈碱受体的增加。利血平处理较易引起各种受体的改变,包括毒蕈碱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但也有阴性结果的报道。总之,受体数量的改变似乎并不是发生过度敏感的原因,而可能是结果。

虽然去神经后受体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但有一种现象可能为解释过度敏感的机制提供依据。去神经后或利血平处理后,唾液腺细胞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高密度显现。如前所述,α2受体在正常情况下在唾液腺中不表达或仅有微量表达,只有在唾液腺发育过程中或唾液腺受到损伤时才大量表达。许多研究证明,刺激α2受体对唾液腺的分泌反应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早在1986年,Kaniucki等就指出,去神经引起α2受体大量表达使抑制反应增强,从而掩盖其他受体的过度敏感。这可能是许多实验未能观察到去神经引起过度敏感的原因。在测定α1肾上腺素能或胆碱能激动剂引起的分泌反应时,用α2受体拮抗剂预处理可避免这种掩蔽效应。

细胞内信号传递系统的改变

1980年代观察到,利血平处理的大鼠下颌下腺Ca2+含量增加3倍。Martinez等(1998)发现,用利血平处理大鼠7天,下颌下腺细胞胞质游离Ca2+浓度比对照大鼠增高,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刺激的反应是细胞内Ca2+浓度比未处理的大鼠细胞增大360%,但IP3并不增高。而且,细胞内Ca2+浓度在刺激之后长时间停留在高水平。利血平处理也使细胞内对IP3不敏感的Ca2+池中贮存的Ca2+大大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分泌颗粒大量增加的结果,因为分泌颗粒内含有大量Ca2+。由于胞质Ca2+是唾液腺液体分泌的最重要的细胞内信号,这种Ca2+浓度的改变有可能是唾液腺细胞对分泌性刺激过度敏感的机制,但需更多的实验证据。

研究过度敏感需要注意的问题

唾液腺过度敏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物现象,研究结果常常相互矛盾,难以解释。这种现象大多与实验设计不够全面有关。

(1)去神经的程度:如上所述,完全去神经是很难达到的,尤其是副交感去神经和交感节后去神经。如果采用一侧去神经、另一侧为对照的设计,去神经的程度有可能更不完全,因为神经纤维分布到对侧腺体是常见的现象。因此,选择一、两项指标来测定去神经是否彻底有时很有必要,例如用检测P物质或VIP来判断是否有副交感神经末梢的存在。

(2)对照的设置:迄今为止,很多去神经研究采用单侧去神经,而保留对侧神经支配作为对照。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对照来自自身,缺点是对照侧的唾液腺已不再是正常状态。一侧腺体失去神经支配后,另一侧腺体会进行代偿,其形态、功能均有代偿性改变。例如,Kaniucki等(1986)观察到,切断大鼠一侧颌下神经节节前纤维后3周,失神经的腺体重量为132±8克(n=6),对照侧腺体重量为185±13克(n=6),而未去神经的对照大鼠的下颌下腺重量为151±3克(n=6)。去神经侧的腺体重量比对照侧减轻29%,但如果与未去神经的对照动物比较,减轻的幅度仅为13%。显然,对照侧的腺体有代偿性肥大。其他形态学与功能性改变也有类似现象。因而,如何设立合理的对照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3)副作用的影响:去神经不仅切断分布到唾液腺的神经,而且也切断其他器官组织的神经支配,其影响在大多数试验中并未予考虑。例如,切除颈上神经节可使几个重要器官失去交感神经支配,包括松果体、甲状腺等。失神经的动物在这样的状态下生存数周后,唾液腺的反应是否受影响是一个重要问题,但至今尚未有专门研究。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