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是一种由单一透明细胞构成的恶性上皮性肿瘤,无其他含透明细胞唾液腺肿瘤的特征。一些其他类型的唾液腺肿瘤也有透明细胞性或某些情况下为透明细胞性的,所以用“非特异性”以示区别。

唾液腺来源的透明细胞肿瘤首先由Kleinsasser在德文文献中作为一种导管癌描述。1980年,Batsakis发表了关于唾液腺透明细胞肿瘤(clear cell tumor)的综述,认为是上皮-肌上皮癌的亚型。1983年Chen将唾液腺透明细胞肿瘤分为2类:一类为双相的内层嗜酸性细胞和外层透明细胞;一类为单相型单一的透明细胞肿瘤。双相型为上皮-肌上皮癌,单相型为透明细胞癌。所以可见早期上皮-肌上皮癌和透明细胞癌是相互混淆的。1983年Chaudhry等首先用富于糖原的小唾液腺肿瘤(glycogen-rich tumor of the oral minor salivary glands)的名词来描述透明细胞癌。1994年Milchgrub等首先命名了HCCC(hyalinizing clear cell carcinoma),将透明细胞癌与上皮-肌上皮癌分开。由于组织发生不明,应用的名称有很多:富于糖原的透明细胞腺癌(或瘤)[Glycogen-rich 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adenoma)]、富于糖原的腺瘤(glycogen-rich adenoma)、富于糖原的腺癌(glycogen-rich adenocarcinoma)、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玻璃样透明细胞癌(hyalinizing clear cell carcinoma)、透明细胞腺癌(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透明细胞腺瘤(clear cell adenoma)和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2005年的WHO分类中首次以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的名称出现,包括了玻璃样透明细胞癌,根据这个分类,玻璃样透明细胞癌是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的亚型。

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绝大多数为原发性,极个别的可能来自于多形性腺瘤恶变。

部分超微结构研究认为该肿瘤有唾液腺导管上皮分化,无肌上皮参与。最近Dardick和Leong讨论了该肿瘤的组织发生和分化,提出了此瘤为原发性鳞状分化,并且与黏液表皮样癌关系密切的观点。

临床特点

由于病例少及文献报道的不一致,难以根据文献确定该肿瘤的发病情况。在一些较大样本的唾液腺肿瘤报道中,有的未包含有透明细胞癌,或者与其他肿瘤如黏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或者上皮-肌上皮癌混淆。报道的透明细胞癌占唾液腺肿瘤的0. 2%~1%(AFIP),占唾液腺上皮性肿瘤的1. 2%。多数发生在50至80岁,平均54. 8岁。女性较男性多见,约为(1. 4~1. 6)∶1。2/3发生在小唾液腺,主要为腭部和舌根,其他的部位包括口底、颊、腮腺、鼻腔及鼻窦、磨牙后区、喉部、牙龈、上、下颌骨、腭垂、扁桃体、鼻咽部。泪腺也可发生类似的肿瘤。

患者通常无症状。有些引起表面黏膜溃疡。肿瘤固定不活动。一些腭部肿瘤可发生骨侵蚀。病程为数月至数年。个别患者以颈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也有的患者首先表现是肺转移。

【大体病理】原发性肿瘤的大小通常在3cm以下,最大7cm。肿瘤的界限不清并且浸润邻近唾液腺、黏膜、软组织、骨和神经。切面灰白色,玻璃样透明细胞癌呈瘢痕样。

组织病理

低倍镜下见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无包膜,浸润性生长(图7-176)。肿瘤由圆形、多边形富含糖原的透明细胞构成,细胞的体积一般较腺泡细胞大(图7-177)。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片、梁状,之间为致密的胶原带分隔,有的纤维分隔很细(图7-178)。有些肿瘤间质为致密的玻璃样变的淀粉样。玻璃样变的间质主要由Ⅰ型胶原和纤维粘连蛋白及基底膜成分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构成。因此透明间质并不代表肌上皮肿瘤中的基底膜物质。基底膜成分仅围绕单个细胞和细胞巢,不见于其他间质中。个别病例为黏液样间质。肿瘤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轻至中度多形性和不明显的核仁。分裂像少见,一般每10个高倍镜视野少于2个。有时,特别是在肿瘤的深部,肿瘤细胞可有淡嗜酸性胞质。极个别的区域可出现鳞状分化,但真性导管不存在。肿瘤中可以出现明显的淋巴样浸润。可见神经周侵犯(图7-179),但通常无血管侵犯。肿瘤邻近的表面上皮可出现异常增生。

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发生在小唾液腺,肿瘤无包膜

图7-176 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发生在小唾液腺,肿瘤无包膜

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肿瘤细胞大而透明

图7-177 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肿瘤细胞大而透明

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片,之间为致密的胶原带分隔

图7-178 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片,之间为致密的胶原带分隔

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肿瘤侵犯肌组织和神经(箭头)

图7-179 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肿瘤侵犯肌组织和神经(箭头)

有些肿瘤有中等程度的细胞核多形性。

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透明细胞癌的胞质PAS染色阳性,可以被淀粉酶消化,证明其为糖原。黏液卡红染色通常为阴性,说明无细胞内黏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肿瘤细胞表达上皮性标志如CAM5. 2、细胞角蛋白5、6、7、8、14、17和18(CK20除外)阳性。有些病例EMA也阳性。肌上皮标志物如S100、调宁蛋白、SMA和MSA阴性(图7-180)。组织学上和免疫组织化学上有肌上皮分化的肿瘤应归类于肌上皮瘤或肌上皮癌的透明细胞亚型。胡宇华等报道10例,肿瘤细胞EMA、CK8呈阳性表达,5例CK18呈阳性表达,2例高分子量CK呈阳性表达,CK10/13、S100、SMA、Calponin均呈阴性表达。对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的细胞增殖研究显示,Ki67指数一般低于5%,但也有病例报道Ki67阳性细胞高达43%。

超微结构

肿瘤细胞有紧密连接、桥粒附着、张力细丝和基板等导管细胞分化的特点。无肌上皮细胞分化。Dardick和Leong认为张力细丝、形成良好的桥粒、所有细胞面形成良好的微绒毛样伪足样细胞突起以及肿瘤细胞的排列均有鳞状细胞的特点。较钝的细胞突于相邻的细胞突通过桥粒连接似光镜的细胞间桥。无真正的微绒毛和腺腔。因此透明细胞癌(玻璃样变或非玻璃样变亚型)应属于透明细胞鳞癌。

遗传学

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EWSR1重排见于22例HCCC中的18例;EWSR1-ATF1基因融合见于14例EWSR1重排病例的13例。其他肿瘤包括5例上皮-肌上皮癌、3例黏液表皮样癌无此重排。EWSR1重排和EWSR1-ATF1融合可能有助于与其他肿瘤的鉴别、确诊。

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透明细胞表达全角蛋白(AE1/3),免疫组化染色

图7-180 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透明细胞表达全角蛋白(AE1/3),免疫组化染色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包括唾液腺含透明细胞肿瘤,非唾液腺的转移性/牙源性透明细胞肿瘤。鉴别可能较难。

  1. 上皮-肌上皮癌:有小的暗细胞衬覆的导管腔面,透明细胞位于其外,免疫组化见肌上皮分化;常见于腮腺,而透明细胞癌常见于小唾液腺。
  2. 肌上皮癌:恶性程度高,免疫组化检查见此瘤表达肌上皮标志物,可以鉴别。
  3. 黏液表皮样癌:除组织学表现如含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外,含细胞内和细胞外黏液,透明细胞癌的细胞内不含黏液。
  4. 腺泡细胞癌:约6%的腺泡细胞癌含透明细胞。此瘤为浸润性,但界限清楚,透明细胞可较多,但很少占主要成分,透明细胞内不含糖原,可能为人为所致。有浆液性腺泡细胞分化。PAS和黏液卡红阳性。
  5.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偶尔含透明细胞成分,但罕见。结构的多样性和细胞的一致性以及神经、血管周围靶样浸润有助于鉴别。
  6. 透明细胞嗜酸性腺瘤:有包膜,非浸润性、组织学表现为大的多边形细胞呈器官样排列。PTAH阳性。
  7. 皮脂腺癌有丰富的泡沫样胞质、PAS和Alcian蓝阴性,油红O和SudanⅣ染色阳性。
  8. 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窦样血管、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CK与波形蛋白共表达。表达CD10和近曲小管抗原RCC。细胞的非典型性与唾液腺透明细胞癌不同。病史、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9. Pindborg瘤:牙源性钙化上皮瘤多发生在骨内,偶尔也见于骨外。偶有明显的透明细胞成分。HCCC也有发生在颌骨内者,因此需鉴别诊断。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的肿瘤细胞为多边形,有明显的细胞间桥,细胞核可有相当的多型性,常有较多的淀粉样物质和同心圆状钙化。
  10. 牙源性透明细胞癌:牙源性透明细胞癌为侵袭性肿瘤,有透明细胞岛围绕以纤维性间质,肿瘤细胞有丰富的糖原,CK和EMA阳性,与唾液腺透明细胞癌不同的是其倾向于S100阳性。肿瘤细胞团的周边细胞排列整齐。肿瘤间质较HCCC少且玻璃样变不明显。颌骨内提示牙源性可能。
  11. 透明细胞成釉细胞瘤的特点是滤泡型成釉细胞瘤中混杂有透明细胞岛,无星网状层和微囊肿,细胞可有非典型性,核分裂增加。

预后

该肿瘤为低级别、浸润性生长,治疗一般为局部彻底切除,加或不加术后放疗。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多数人认为该瘤预后良好。肿瘤生长缓慢,通常无症状,局部复发和转移少见。局部复发和转移可发生在术后数十年。少数肿瘤转移至颈淋巴结,罕见情况下转移至肺、骨,也有转移至甲状腺的报道。一项对66例的回顾的结果显示,12. 3%有局部复发、19. 3%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8. 8%远处转移、3. 5%死于肿瘤。但也有人复习1980年至2008年的英文文献报道的52例,发现该肿瘤就诊时25%的病例有转移(10例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1例发生远处转移)。组织学表现无法预示这种行为。认为此瘤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不活跃,治疗应该为广泛切除加局部淋巴结清扫。O'Regan等报道1例舌玻璃样变透明细胞癌出现小灶性分裂活性增强、坏死和间变的病例,诊断后1年死于广泛转移,提示该病例代表这种肿瘤的亚型,其特点与不良预后相关。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