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唾液腺组织化生(necrotizing sialometaplasia)又称唾液腺梗死(salivary gland infaction),是一种非肿瘤性并有自愈倾向的唾液腺病变。

病因病理

坏死性唾液腺组织化生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血运不足有关。Donath等通过结扎大鼠供应腮腺的动脉,使腮腺缺血,观察到与人类腮腺坏死性唾液腺组织化生相似的病变,因而称其为“唾液腺梗死”。

唾液腺梗死多发生在腭部,这与其血管解剖有关。腭部小唾液腺的血供来自腭前动脉,该动脉自上而下经过腭大孔,分布于硬、软腭,其主要分支向前外,靠近牙槽嵴侧,而靠近腭部正中区只有很细小的分支分布,该区域血供相对较差,易发生坏死性唾液腺组织化生。腭降动脉出腭大孔处呈直角转弯,下方即为坚硬的骨组织,缺乏缓冲作用,血供易被损伤而造成梗死。

临床表现

坏死性唾液腺组织化生的组织学特征是唾液腺小叶的梗死及随之发生的修复与化生现象。发生于大唾液腺者,表现为病变以腺小叶为单位,即原有的腺小叶基本形态依然存在。病变中心为规则的、多分叉的导管,导管上皮鳞状化生,可有角化,并见细胞间桥,无细胞核的异型性。腺泡细胞也有类似的鳞状化生。发生于腭部小唾液腺者,表面上皮常有大小不等的溃疡,且可见肉芽组织及渗出。表面上皮可呈假上皮瘤样增殖,有时其上皮钉突与下方化生的鳞状上皮相连接,极似分化较好的鳞状细胞癌向深层浸润现象。

青年至老年均可发病,40~60岁为高峰年龄。大唾液腺病变无明显性别差异,小唾液腺病变则以男性多见。病变大多发生于小唾液腺,特别是接近中线的软硬腭交界处,多为一侧。大唾液腺者相对少见,主要在腮腺。

病变位于腭部者,初起时患者无全身症状,有的局部有不适感,或有灼痛感及进食时刺激痛。疼痛可向耳颞部放散。约占70%的患者有腭部溃疡,患者常因此而就诊。溃疡直径0. 5~3cm不等,大多在2c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也可呈“火山口”状。病变较深,中心坏死,边缘充血,颇似恶性肿瘤,但骨质无破坏。约占30%的患者表现为局部肿胀而无溃疡,肿胀区呈圆形,稍隆起于黏膜,黏膜充血,局部可有触痛。有的以后形成溃疡。不论有无溃疡,病变均可自愈。

病变位于腮腺者,大多数有同侧腮腺手术史。表现为腮腺区肿块。出现肿块与手术的间隔时间10天至3周不等,患者常因怀疑手术未将肿瘤切净或术后复发而就诊。肿块大小0. 6~1cm,界限不甚清楚,活动度较差。

诊断及鉴别诊断

单纯根据临床表现,很难做出坏死性唾液腺组织化生的正确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检查。

对于近中线的硬软腭交界区溃疡,以及腮腺手术后短期出现的小肿块,应考虑到坏死性唾液腺组织化生的可能性。

病理观察需十分仔细,因为一旦误诊为恶性肿瘤,可因采取根治性手术而给患者造成严重损失。腭部病变出现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殖时,应与鳞状细胞癌相鉴别,其鉴别要点在于:①坏死性唾液腺组织化生保持腺小叶的基本形态,而鳞状细胞癌则破坏腺小叶的轮廓;②鳞状化生的导管上皮团块中心常保留其导管管腔,而鳞状细胞癌为实性上皮团块。有时鳞状化生的上皮团块中可见杯状细胞或上皮团块与没有发生坏死、依然存活的黏液细胞相并存,应与高分化的黏液表皮样癌相鉴别。

治疗

坏死性唾液腺组织化生有自愈性,不需特殊治疗,仅做对症处理即可。愈合时间长短与病变范围有关,一般4~10周后愈合。愈合后不复发,预后良好。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