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评价下颌下腺结石病治疗疗效的标准主要有取石成功率、临床症状缓解程度、下颌下腺导管形态等。当腺体得以保留时,腺体功能的恢复状况就成为评价手术成功率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目前评价腺体功能的方法主要有唾液流率测量、唾液腺造影、放射性核素动态功能定量检查及MR唾液腺导管造影等。

唾液流率测量

唾液流率的测定分为静态下及刺激下唾液流率的测定。静态是指机体处在缺乏外源性刺激如味觉、咀嚼等刺激的状态下。唾液腺在非刺激的静止状态下为自发性分泌,主要来自于下颌下腺和小唾液腺。测量下颌下腺唾液流率可采用吸引法、插管法及隔离法。吸引法是指将负压吸引器置于下颌下腺导管口,负压吸引导管及腺体内的唾液至收集器。插管法指将一支一端渐细的聚乙烯管插入导管口收集。隔离法是指用棉卷将双侧腮腺导管口挡住,将下颌下腺主导管口隔离,使其分泌物集中于口底再收集。

下颌下腺与舌下腺导管通常共同开口于口腔,所以测量时难于排除舌下腺等干扰因素,而隔离法更是有口腔内小唾液腺的干扰。此外,在下颌下腺结石取出术后,部分患侧腺体导管口改道,其形态异于健侧,插管法及吸引法测量的患侧唾液流率数据并不可靠,难于和健侧比较。另外,插管法及吸引法为一种介入性测量方法,不适于儿童。

下颌下腺造影

唾液腺造影术是指将阻射X线的造影剂经主导管逆行注入腺体后拍摄X线片,显示腺体内部形态及功能的检查方法。下颌下腺造影步骤为常规单侧下颌下腺导管插管,注射60%泛影葡胺1~1. 5ml,拍摄下颌下腺造影侧位片,并于注射后5分钟拍摄排空片。下颌下腺造影需将造影剂逆行性注入主导管,其过程可产生疼痛肿胀等不适。碘过敏、急性炎症期及主导管被结石阻塞的患者不宜采用。但由于其价格便宜,操作简便,对周围环境及设备要求不高,现仍是唾液腺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作者等曾对经内镜辅助下口内切开取石的一组下颌下腺腺门结石病例术后行造影复查,发现术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患者的造影表现主要分为四型:

  1. 大致正常;
  2. 主导管于腺门处明显膨大,腺体充盈未见明显异常,排空片未见造影剂滞留(图9-9);
  3. 主导管于腺门处明显膨大,排空片仅见腺门膨大处少量造影剂滞留;
  4. 主导管轻度不均匀扩张或伴有狭窄,排空迟缓。腺门膨大是由于结石相应导管腔膨大,结石取出后未能恢复,这可能是导致术后出现症状结石复发的原因,故有必要定期复查,并建议患者通过按摩腺体及咀嚼酸味食物,以促进腺体功能恢复。

取石术后下颌下腺造影:示导管腺门部膨大(↑)

图9-9 取石术后下颌下腺造影:示导管腺门部膨大(↑)

放射性核素动态功能定量检查

1953年Rowlands在研究甲状腺功能时发现唾液腺有摄取放射性碘的功能,此后Borner等人相继发表用99m锝做唾液腺显像的经验。

测量时患者仰卧于γ照相机探头下,头固定不动,眼外眦于外耳道连线与γ照相机探头纵轴平行或呈5~10度角。静脉注射10mCi99mTcO4后,按1帧/秒速度摄片30分钟,第1秒时记录的额部放射强度为血液放射性本底参考,绘制下颌下腺放射性强度-时间变化曲线。在注射后20分钟,保持头部不动的情况下,麦管吸入柠檬酸,进行酸刺激试验。根据所得到的下颌下腺放射强度-时间变化曲线计算评价下颌下腺摄取功能和分泌功能的参数。

现在文献中常用到的参数为摄取指数和分泌指数。

  1. 摄取指数(CI) = (摄取最高值-本底值) /本底值
  2. 分泌指数(SI) = (给酸前最高值-给酸后最低值) /(给酸前最高值-本底值)

Makdissi等通过核素显像分析了38例下颌下腺腺门结石取石患者术后腺体功能。采用的参数包括功能分数(functional fraction,FF)和分泌率(excretion rate,ER)。

  1. 功能分数(FF) =[(给酸前最高值-给酸后最低值) /给酸前最高值]×100%
  2. 分泌率(ER) = (给酸前最高值-给酸后最低值) /腺体对酸刺激反应时间

从放射强度-时间变化曲线看:38例中,20例腺体功能改善,5例功能改变,13例功能较术前变差。另外,术后腺体功能分数和分泌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 05)。作者等曾对4例下颌下腺腺门结石取石术后行核素显像检查,其中3例术后腺体功能明显改善(图9-10)。

下颌下腺腺门部结石病取石术前、术后核素显像:A.术前右颌下腺分泌功能下降;B.术后右颌下腺功能明显改善

图9-10 下颌下腺腺门部结石病取石术前、术后核素显像:A.术前右颌下腺分泌功能下降;B.术后右颌下腺功能明显改善

放射性核素显像需要专用的设备及技术人员,测量所用时间较长,费用较高,需要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但是,该检查可同时观察四个大腺体的功能,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另外,该方法属非介入性诊断方法,可消除体位、插管等因素的影响。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