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细胞癌(oncocytic carcinoma)又称嗜酸细胞腺癌(oncocytic adenocarcinoma)、恶性嗜酸细胞瘤(malignant oncocytoma)、恶性嗜酸性腺瘤(malignant oxyphilic adenoma)或恶性嗜酸细胞腺瘤(malignant oncocytic adenoma),是细胞形态学上恶性的嗜酸细胞的增生,有腺癌的结构特点,具有侵袭性的唾液腺肿瘤。嗜酸细胞癌可以原发,也可来自于多形性腺瘤恶变。还有发生在Warthin瘤的囊腔内衬上皮的报道。此瘤为1953年Bauer和Bauer首先报道,极为罕见,其发病率占嗜酸细胞肿瘤的5%,占唾液腺肿瘤的0. 05%。其组织来源是唾液腺闰管的储备细胞。个别病例有局部放疗史。

临床表现

大多数嗜酸细胞癌发生在腮腺(80%),10%发生在下颌下腺,其余的在小唾液腺包括腭、颊、口底、舌根和磨牙后区。目前约有60例报道。平均年龄约60岁(25~91)男性多见,男女之比=2∶1。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缓慢生长的肿块,部分肿瘤生长较快。约有1/3的病例可出现局部疼痛或麻木感,或因肿瘤侵犯面神经而发生面瘫。肿物较硬,不活动,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肿瘤表面的皮肤可变色、皱缩。来自于嗜酸细胞瘤的癌可有最近长期存在的肿瘤迅速增大的病史。

鼻腔鼻窦如筛窦、上颌窦、泪囊、支气管、甲状腺、甲状旁腺、肾、卵巢、上纵隔、肺、乳腺也有嗜酸细胞癌的报道。

大体病理

肉眼为单个或多灶性肿块、肿物大小不等,最小直径0. 5cm,最大者8cm。质地较硬,肿瘤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有些病例见不完整包膜。剖面实性,呈红褐色或灰褐色。可见区域性坏死。

嗜酸细胞癌: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细颗粒状,有异型性的泡状胞核、核仁明显

图7-213 嗜酸细胞癌: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细颗粒状,有异型性的泡状胞核、核仁明显

组织病理

嗜酸细胞癌的肿瘤细胞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呈细颗粒状。较嗜酸性腺瘤更具有多形性,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常有大而不规则的核仁(图7-213)。偶有病例细胞的非典型性不明显。核分裂散在,可见非典型性核分裂(图7-214)。Ki67指数对于鉴别良、恶性嗜酸细胞肿瘤可能有帮助。偶尔可见多核细胞。肿瘤细胞通常排列成片、梁或腺泡状结构。偶尔有肿瘤见广泛的导管分化。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神经周、血管侵犯常见(图7-215、7-216)。部分病例见局部坏死。肿瘤常常广泛浸润正常腺体和周围组织。有时见肿瘤细胞分散,甚至呈单个细胞浸润正常腺体组织(图7-217)。有个别肿瘤侵入颅内的报道。有的病例细胞非典型性轻微,但是有浸润性生长。

嗜酸细胞癌:肿瘤中核分裂较多

图7-214 嗜酸细胞癌:肿瘤中核分裂较多

嗜酸细胞癌:肿瘤浸润性生长

图7-215 嗜酸细胞癌:肿瘤浸润性生长

嗜酸细胞癌:肿瘤浸润神经

图7-216 嗜酸细胞癌:肿瘤浸润神经

嗜酸细胞癌:肿瘤细胞分散浸润,个别呈单个细胞浸润

图7-217 嗜酸细胞癌:肿瘤细胞分散浸润,个别呈单个细胞浸润

Gray等描述了恶性嗜酸细胞瘤的诊断标准:(1)远处转移;(2)区域淋巴结转移;(3)神经周、血管内或淋巴管内侵犯;(4)常见核分裂和细胞的多形性,伴有广泛的邻近组织的侵犯和破坏。

嗜酸细胞癌:肿瘤细胞强表达线粒体抗原,免疫组化染色

图7-218 嗜酸细胞癌:肿瘤细胞强表达线粒体抗原,免疫组化染色

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

PTAH或BAAF组织化学染色或电镜观察证实胞质内充满线粒体。PAS阳性。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嗜酸细胞癌肿瘤细胞表达CK、EMA、线粒体抗原(图7-218)、糜蛋白酶;MSA、SMA、波形蛋白、CEA、调宁蛋白、甲状腺球蛋白、降钙素、S100蛋白阴性。Ki67指数常大于5%、p53阳性细胞多见。

鉴别诊断

1)黏液表皮样癌:可发生局灶性或弥漫性嗜酸颗粒细胞增生,但此种现象极为罕见,约占大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的1%,主要是发生于老年人的腮腺肿瘤。镜下此瘤多为实性,嗜酸性颗粒细胞变的细胞,体积较大,边界清楚,但细胞形态比较一致,异型性不明显。黏液细胞和中间细胞的存在可帮助诊断。

2)嗜酸细胞瘤:有包膜,无明显非典型性、核分裂和浸润性生长、无神经周侵犯、血管侵犯。多形性腺瘤可发生嗜酸细胞性变,但还存在其他主要结构,镜下不难鉴别。

3)唾液腺导管癌:常常由大而多形性的、伴嗜酸性、颗粒状胞质的细胞构成,但是有导管样结构,腔内常有乳头状增生突入的囊性乳头状结构、筛状结构不同于嗜酸细胞癌。此外,唾液腺导管癌为PTAH阴性,常常表达雄性激素受体。

4)腺泡细胞癌:胞质含颗粒,但为双嗜性或嗜碱性、生长结构如微囊型、乳头状囊性型与嗜酸细胞瘤不同;线粒体抗原阴性。

5)嗜酸细胞增生症:表现为不同大小的嗜酸细胞灶,沿腺小叶分布,腺体结构无改变、细胞无明显非典型性。

6)转移性嗜酸细胞癌:主要靠病史。来自于甲状腺的嗜酸细胞癌表达甲状腺球蛋白、胃的嗜酸细胞癌有管状生长、腔面细胞有微绒毛。

7)恶性黑色素瘤:嗜酸细胞癌有较明显的核仁,有时需与黑色素瘤鉴别。免疫组化的帮助较大,前者CK阳性,后者表达HMB45。

嗜酸细胞癌:淋巴结转移

图7-219 嗜酸细胞癌:淋巴结转移

预后

此瘤为侵袭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局部复发率高,常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14例中,随访的时间从3个月到23年,平均随访时间为56个月。术后发生局部肿瘤复发7例(50%)、颈淋巴结转移7例(50%,图7-219),其中就诊时有颈淋巴结转移者4例,随访期间出现颈淋巴结转移者3例、1例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同时伴有腋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4例(28. 6%),其中3例发生肺转移,1例发生脑转移。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 年(2例)、4年(2例)死于肿瘤。NAkada等复习27例腮腺嗜酸细胞癌,局部淋巴结转移63%、远处转移25. 9%,远处转移是重要的预后因素。淋巴结转移对生存率影响不大。还有人认为肿瘤的大小与预后有关,肿瘤直径小于2cm者预后较好,直径大于2cm者预后较差。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4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