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痣少见,其人群患病率不详。女性多于男性。在出生时或儿童时期发生,亦可晚发,终生不退。

一、病因

贫血痣是一种血管组织发育缺陷,不是结构上的变化,而是一种先天性功能异常,患处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强,血管处于收缩状态,不易产生人工荨麻疹现象。患处注射交感神经组滞剂后皮色可恢复正常,因此又称为药理痣(pharmacological nevus)。

二、临床症状

贫血痣好发于躯干,特别是胸部,面和四肢亦可累及。损害为单个或多发,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状线形,边界清楚但不规则,大小不一的苍白色斑。有时为许多群集的小斑疹,排列成掌叶铁线蕨的叶片样。亦有报道在臂部呈线形排列。摩擦患部时,浅色斑本身不发红,周围皮肤却发红充血,使白斑更趋明显。此时若用玻片压迫时,周围皮肤充血退去,减色斑就不易辨认。以此可与白癜风或局限性白斑区别。滤过紫外线(Wood's light)检查,贫血痣消失,提示该处脱色病变不是继发于黑素量的减少。患处表皮及感觉正常。偶尔皮损可见于神经纤维瘤、结节硬化病或作为色素血管性斑痣错构瘤的一个组成部分。

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浅色斑,摩擦后,浅色斑周围皮肤发红

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浅色斑,摩擦后,浅色斑周围皮肤发红

三、组织病理: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检查患处正常。苏木紫-伊红-藏红(hematoxyline-eosin-saffron)染色东乳头和乳头下血管正常。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检查示患处血管完整无损,难与正常皮肤处血管区别。

四、诊断及鉴别:根据本病特征性临床表现一般容易诊断。本病患区用摩擦或冷、热等物理刺激均不能引起红斑反应,用破片压迫本病患区周围正常皮肤可使损害消失。

五、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若美容需要,对暴露部位小面积损害可使用遮盖剂治疗。亦可试用整容治疗。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