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物体的色彩往往比形态给人更直接、更迅速的感觉。牙齿形态、排列对容貌美产生较大影响,但色彩变化给人的印象更强烈。在一口洁白的牙齿中出现一个死髓变色牙,往往显得很“抢眼”。四环素牙患者就诊时更多要求医生如何改变牙的颜色,而对牙的形态与排列关注相对较少。因此,在牙体修复中,对色彩的处理应十分讲究,掌握色彩学方面的知识和牙齿的色彩变化规律,是提高牙体修复美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色彩的三要素
了解色彩的基本特性,对于认识复杂多变的牙齿色彩规律,提高辨色和比色的准确性,具有实际的临床价值。
(一)色相
色相(hue)又称色调,是色彩彼此区分的名称,也是对色彩分类的界定,如红、绿、蓝等颜色就是我们日常指的色相。可见光谱中,不同波长的辐射在视觉上表现为各种色相,或者说色相确定了每种颜色在可见光谱中的位置。色相可以有成千上万种,人的眼睛可辨别的色相达200余种。常用色环内的色相为12种或24种。
(二)明度
明度(value)又称明亮度,指的是色彩的明暗程度,或者说是人眼对物体的明暗程度的感觉。光线强时感觉亮,光线弱时感觉暗。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最低。黑白之间逐渐过渡可以分出不同深浅的灰色色调。同一色相不同明度容易区别,不同色相之色彩明度的辨别相对较难,应注意训练提高辨别力。
(三)彩度
彩度(chroma)又称饱和度,指的是同一色相的颜色对比时,该色相的纯度和强度,或者说指色彩鲜艳或饱和的程度。通常以某色彩内含的同色相纯色所占的比例来辨别彩度的高低。如调和两种红色,一种是70%纯红加30%白色,另一种为30%纯红加70%白色,则前者彩度高,后者低。黑、白、灰不存在彩度问题,只有明度变化。在某一色彩中,无论加黑还是加白,都会使纯色含量比例减少,导致彩度降低(图6-8)。
图6-8 颜色立体示意图
牙体的色彩变化规律
天然牙的颜色是由釉质和牙本质共同构成的含有多种颜色的复合色(composite tooth color)。牙本质作为牙齿的基本颜色,是影响复合牙色构成的主要因素。牙本质颜色的变化主要是彩度上的变化,出现了同一口腔中不同牙位颜色的差异。釉质的结构和透明度对调节牙齿的明度起重要作用。由于影响牙齿色彩构成的因素较多,导致天然牙颜色变化大,范围广,故不同人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牙位以及同一牙位不同部位的颜色都存在着明显差异。据研究表明,需要800个颜色系统才能描述出入类牙齿的颜色。归纳起来,牙齿颜色变化有如下规律:
(一)同一牙位不同部位颜色的变化
天然牙冠颈、中、切各部位色彩变化十分明显。就色相而言,牙体颈部偏红黄色,中部偏黄白,切端呈灰白;就明度而言,牙体中部最大,切端次之,颈部最暗;就彩度来看,牙颈部彩度最大,中部次之,切端最低。
牙冠颈1/3和切1/3由于受边界对比等较多因素影响,色彩变化较大。牙颈部釉质较薄,颜色偏深;切端无牙本质存在,色调偏灰。而牙中部颜色最具代表性,选色时应以牙中部的颜色为准。
(二)不同牙位颜色的变化
同一人口腔中不同牙位的色彩变化趋势是,从上中切牙至尖牙,色相依次从黄色向红色移动,明度由高至低逐渐降低,彩度依次增加,尖牙程度高出中侧切牙约两级。这种变化左右对称。上、下牙相比较,上前牙色相略偏黄,下前牙略偏白,下切牙彩度比上切牙低一级,明度稍高一些。据研究认为,造成同一个人不同牙位色彩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牙本质彩度的变化和牙齿厚度不同所致。
(三)不同年龄牙齿颜色的变化
牙齿的颜色同牙的形态一样在萌出后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变化。刚萌出的恒牙明度大,彩度低,故青少年时期牙齿既白又亮,光泽感强。随着年龄增加,牙齿逐渐出现明度下降、彩度增加、色相偏棕黄或红黄的变化,光泽感差,色彩黯淡,这种变化在50岁之后更为明显。
(四)不同性别牙齿色彩的变化
女性的牙齿明度略高于男性,彩度稍低于男性。但据临床观察,天然牙颜色变化的性别差异似乎并不明显。不过,在牙体修复选色时,女性对牙齿的明亮度要求普遍比男性高。
(五)不同牙髓状况牙齿颜色的变化
与正常牙髓的牙比较,牙髓坏死后的牙颜色呈明度与彩度都低的暗色调,色相偏红黄,半透性降低,光泽感减弱,随着时间延长,这种变化进一步加重。
(六)四环素牙、氟斑牙的色彩特征
四环素牙、氟斑牙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变色牙。这些牙是由于8岁之前摄入大量四环素族药物或过量氟,使釉质、牙本质结构变化而导致颜色改变。四环素牙整体看明度显著降低,呈现灰、暗、浊的深色调,色相偏红黄,彩度大为降低。四环素牙的颜色变化范围大,色彩特征复杂难辨,给比色选色造成很大困难,尤其是单个前牙烤瓷配色很难达到满意效果。
比色及选色
颜色选择是牙体修复中的重要一步,决定了修复体的美观效果。但比色与选色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下,要做到准确选色并非易事,尤其是四环素牙和氟斑牙进行单个牙配色时更是如此。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借助比色板,通过肉眼观察比色,此法简单易行,用比色板选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比色板的色度分布区域明显小于天然牙的颜色分布范围,常用的几种比色板仅有9~25种颜色,难以完全表达多达数百种颜色的天然牙色范围;其次是比色板颜色分布不合理,许多颜色空缺,尤其是偏红黄色相不足;再则是比色板上的树脂厚度或瓷层厚度比修复体上实际的树脂或瓷层厚度要厚得多,而且无金属底层冠衬垫,故牙体修复后的色彩往往达不到比色板上同色牙的效果。
随着科技发展,数码相机和计算机辅助比色已用于临床,改变了单纯由医生填表记录向技工转达颜色信息的方式,增加了医生与技师的交流,使比色、配色更迅速、更准确,提高了临床牙体修复的质量。
使用计算机辅助比色还远未普及。为了提高用比色板比色的质量,口腔医生要不断提高辨色能力,积累临床经验,掌握比色技巧。
(一)提高辨色能力
提高辨色力主要依赖于对色彩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人对颜色的感受能力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但通过训练,对颜色的辨别、感受和表达可以得到改善。口腔医生应加强对色调、明度和彩度的辨别训练。在比色时,应注意观察参照牙的彩度、明度和色相,并学会对三者分别进行比较判断,可以得到更精确的选色结果。一般认为,确定牙的色相容易,确定彩度和明度则较困难,但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得到弥补。
(二)掌握比色技巧
用比色板选色时可采用淘汰法,即迅速浏览比色板,判定天然牙所在或最接近的颜色区域。选色时强调在短时间内(不宜超过5秒钟)迅速完成,因为延长比色时间会使视体细胞疲劳紧张,导致彩度和明度的敏感性降低。比色时虽可重复多次,但第一次比出的结果往往更为可靠,故“第一印象”很重要。
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常发现,用“斜视”或“瞟视”(半闭眼睛)的方法会增加眼睛对颜色判断的准确性。因为半闭眼睛时可减少进入眼睛的光线,使视锥体细胞迟钝,视杆细胞变活跃。为了提高对颜色的敏感性,比色前先凝视一下中性治疗巾(浅蓝色或灰色),可以减少视觉疲劳,提高比色准确度。
熟悉同颌之间和上下颌之间天然牙彩度与明度的递增、递减变化关系,以及色差级数,是比色时应掌握的 “技巧”。如知道尖牙的彩度高出中、切牙1~2级,而当尖牙缺失又无同名牙参考时,可通过其颜色级差来推算尖牙的正确色度。
当不能精确选出待修复牙的颜色时,宁可选彩度、明度高的颜色。这是因为如果做的是烤瓷修复体时,完成后的牙冠想提高彩度、明度非常困难,而降低明度、彩度则相对容易。如果做的是光敏树脂修复体,则随时间延长或接受光照后,树脂的明度会降低,色调变暗。
(三)改善比色环境
选色最好在室外自然光条件下进行,光线不宜过强过暗,避免日光直射,散射光最适宜。但更多选色是在室内完成,故应注意诊室内光照条件的布置,如光的种类、光的射量、光的强弱等。因为颜色的变化总是基于光线的变化,光线不适宜,选色很难达到准确。
除了光线之外,诊室内还应布置为中性色调。理想的中性色为灰色或淡蓝色,可以把光泽度减至最低,诊室的墙壁、天花板、椅位及用具都应呈中性色。
为减少比色中的视觉干扰,选色之前应要求女性患者去除浓妆和口红等,身着艳丽服装患者应用中性治疗巾遮住衣服,色素较重的患者应先洁牙,比色过程中应保持牙面湿润,切勿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