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滞
1 | 英文:giant R-wave syndrome同义名:巨大R波综合征、急性损伤性阻滞综合征。概述巨型R波综合征是在心电图表现为以R波时限增宽、振幅增高为主要特点,在ST段抬高幅度最大的导联...... |
![]() |
2 | 当房窒传导比例ge;5:1传导时,便出现房室交接区内三层阻滞。 AB型:房室交接区上层2:1阻滞,中层文氏现象,下层2:1阻滞。 BA型:房窒交接区上层文氏现象,中层2:1阻滞,...... |
![]() |
3 | 双层阻滞与多层阻滞可存在于心脏传导组织的各个部位,但以房室交接区最多见。双层阻滞与多层阻滞实际上是反映激动在传导组织中隐匿性传导程度的深浅。交替性文氏周期快速、规...... |
![]() |
4 | 频率减慢时或较长间歇后出现传导阻滞,称为4相阻滞或慢频率依赖性阻滞。发生机制 舒张期自动除极速度过快:这是产生4相阻滞最主要的原因。舒张期自动除极速度过快,导致膜...... |
![]() |
5 | 频率增快时或较短间歇后出现传导阻滞,称为3相阻滞或快频率依赖性阻滞。发生机制 复极不完全:过早出现的激动落在前一心搏动作电位的3相,此时膜电位较低,该激动引发的0相...... |
![]() |
6 | 三支阻滞是指右束支、左前分支、左后分支、左中隔支中任何三支同时或间歇性程度不等的传导阻滞。有以下5种类型: 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合并房窒阻滞型(PR间期延长...... |
![]() |
7 | 双支阻滞是指右束支阻滞合并任何一支左束支分支阻滞。 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临床上最常见。 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后分支阻滞:临床上较常见。 右...... |
![]() |
8 | 双束支阻滞是指右束支和左束支主干同时发生阻滞。根据阻滞程度(一度、二度、三度)、传导速度、传导比例以及是否同步阻滞,可有许多不同的组合,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下列6种类型:...... |
![]() |
9 | 根据QRS初始向量的指向,分为两型,临床上多见于冠心病。Ⅰ型左中隔支阻滞:QRS初始向量指向左后,导致V1、V2导联呈QS型或qrS型。只有间歇性出现时方能诊断。Ⅱ型左中隔支阻滞:QRS初...... |
![]() |
10 | 心电图特征: Ⅰ、aVL导联QRS波群呈rS型,SaVL>SI,Ⅱ、Ⅲ、aVF导联呈qR型,RⅢ>RⅡ。 心电轴>+110deg;。若出现交替性或间歇性电轴右偏,又具有左后分支阻滞特征,即使...... |
![]() |
11 | 心电图特征 Ⅰ、aVL导联QRS波群呈qR型,RaVL>RaVR,Ⅱ、Ⅲ、aVF导联呈rS型,SⅢ>SⅡ>rⅡ。 心电轴左偏>-45deg;,有学者认为>-30deg;,即可诊断。 V1~V6导联...... |
![]() |
12 | 心脏传导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及电生理特性: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间束、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分支及浦肯野纤维,少数人尚有房室旁道(Kent束)、结一...... |
![]() |
13 | 基本概念:弥漫性完全性心房肌阻滞又称为窦一室传导,系指在心房肌丧失兴奋性的情况下,窦性激动经结间束、心房内传导组织传至房室结再传人心室,而不能引起心房肌激动的一种现象。...... |
![]() |
14 | 左前分支阻滞 Ⅰ、aVL导联QRS波群呈qR型,RaVL>RⅠ、aVR,Ⅱ、Ⅲ、aVF导联呈rS型,RⅢ、RⅡ、rⅡ。 心电轴左偏>-45deg;,有的学者认为心电轴左偏>-30deg;,即可诊断。 V1~V6导...... |
![]() |
15 | 窦房结产生的激动,从心房传导至房室交界区,再通过希氏束传导至左右束支,进一步通过分布于各束支末梢的浦肯野纤维,传导至心室的心肌纤维(激动传导系统)。由于左、右束支或其分支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