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肝移植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end-stage liver disease,ESLD)最为确切有效的治疗手段。肝脏血流量极为丰富,患者术前情况差、手术创伤大等原因使得术中大量失血仍是手术潜在
16答:肝移植大量输血所致的凝血紊乱是一个多因素的并发症,悬浮红细胞含血浆较少,所含的有功能的血小板和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更少,大量输注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肝移植大量输血后常见
17答:肝移植大量输血后会出现凝血异常,因此应采取措施预防由凝血异常引起的不良反应,肝移植大量输血患者应注意加强有关血液学检测,如定时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若血小板计数降到50
18答:库存血的钾离子浓度会随保存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2周后血钾离子浓度将高出正常值的4倍以上,3周后可达32mmol/L;休克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钾离子自肝细胞内释出,肾排钾
19答:血液在贮存过程中,由于低温及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缺乏,红细胞内钾离子外溢,钠离子进入红细胞内,血浆钾含量增高,肝移植患者若大量输入此种血液,理论上应该发生
20答:正常人血液中的氨以铵盐形式存在,含量极少,为40~100mg/L。血液在4℃保存期中,血氨含量升高,冷藏贮存到21天时,血氨可增至900mg/L。对肝功能正常的患者,氨可以通过鸟氨酸循环,代谢
21答:微聚物是指库存血在贮存过程中由白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的微聚颗粒。颗粒数目随着保存期的延长而增加,亦与抗凝剂种类、采血方法和保存温度有关。这些微聚物进入血液
22答:肝移植受体体内的肝素主要来源于内生性肝素和外源性肝素。肝病患者肝脏的清除能力降低,使体内肝素类物质的含量升高。外源性肝素来自获得供肝时所使用的肝素、术中冲洗血管
23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是一种与输血相关的严重并发症。肝移植术后TA-GVHD的临床表现可与经典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重叠,肝移植术后GVHD由供肝者器官内的过客
24答:肝移植患者的凝血功能可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在移植肝脏发挥作用之前,输注血小板是一种有效的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的方法。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25答:在肝移植术中,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a(rFⅦa,商品名诺其)的应用可以改善凝血功能,从而减少手术出血量,降低对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的需求。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大量的凝血因子,对外科手
26答:ABO血型不合肝移植的患者在围手术期需使用大量免疫抑制剂,导致其免疫功能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且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营养状况较差,免疫功能低下,对感染的抵抗能力明显降低,患者术
27答:ABO血型不合肝移植的主要并发症是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及感染。目前一致认为AMR与术前高效价抗血型抗体密切相关,改善ABO血型不合肝移植患者
28答:肝脏在机体凝血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晚期肝病患者多伴有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而且肝移植手术中常发生大出血,因此术中需大量快速给患者输血,此时除可发生输血的一般不良反应,如
29答:由于肝移植手术复杂、难度高、创伤大,且患者术前由于凝血因子浓度低、抗凝血物质增多和血小板减少等凝血功能的异常,从而导致手术过程出血较多。全血虽然具有较好的扩容作用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