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血小板在促进血液凝固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其生理功能决定的,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1)表面吸附的凝血因子:血小板表面吸附有各种凝血因子,如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凝
1答:血小板作为血栓形成中的主要效应细胞,在血栓形成特别是动脉血栓和微血管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血小板表面含有丰富的膜糖蛋白,它们介导血小板的黏附、活化和聚集,是血栓形
2答:血小板除有止凝血功能之外,还参与多种病理生理反应,主要有:1)炎症反应:各种炎症刺激物,包括免疫复合物、病毒、细菌与创伤等引起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并穿过血管壁向局部趋化,产
3答:血小板膜含有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往往连接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支链而成为糖蛋白。这些糖蛋白不但对维持血小板形态及完整性至关重要,并且构成了各种血小板受体,使血小板发挥
4答:紫癜是指血液溢出于皮肤与黏膜之间,出现瘀点、瘀斑,以压之不褪色为其临床特征,是常见的出血表现之一。紫癜的出现,与参与初期止血功能的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密切相关,临床常见的有
5答:血小板由巨核细胞生成,在血液循环中存在一定的时间,衰老后的血小板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检测血小板生存时间(platelet survival time,PST)有助于部分疾病的诊断,PST的参
6答:血栓烷B2(thromboxane B2,TXB2)是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环氧化酶的主要产物之一。阿司匹林能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环氧化酶的活性,使其代谢产物TXB2生成
7答:在正常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而在某些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血小板可被激活,发生变形、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正常情况下,血管壁表面覆盖有完整的单层内皮细胞,内皮细胞下
8答: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生成减少或者破坏过多。抗肿瘤的化疗药物等通过抑制骨髓造血导致包括血小板在内的全血细胞减少。当然,也有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生成血
9答:输血后紫癜是指在输血后发生的急性、一过性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年龄16~80岁不等,中老年女性多见。发病机制与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1a产生特异性同
10答: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曾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ITP),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目前,公认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原因是由于机
11答: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的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后导致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于ITP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传
12答: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早期发现血栓形成倾向以及诊断血小板功能障碍等有重要意义。血小板聚集是指活化的血小板间相互作用聚集成团的特性
13答:阻断血小板在动脉粥样斑块中的沉积及随后的血栓形成,是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重要目的。临床实践证明,抗血小板药物能明显降低冠状动脉、脑动脉及周围动脉性疾病的血栓形成发病
14答: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是血小板表面表达量最丰富的整合蛋白,是纤维蛋白原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受体,在血小板聚集和生理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活化的血小板可以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