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皮脂腺及汗腺皮肤病

皮脂腺生长发育和分泌受雄性激素直接影响,年龄、性别、季节、环境、精神因素、脂肪及糖代谢、维生素代谢及消化道功能等也与皮脂腺分泌相关。皮脂腺疾病大多与皮脂腺腺体、皮脂腺导管、毛囊漏斗、皮脂分泌等异常有关。汗腺疾病包括汗腺排泄过多/少,以及汗液异常等。

  • 首页
  • 皮肤病学
  • 皮肤病治疗大全
  • 皮脂腺及汗腺皮肤病
    • 痤疮样皮疹

      是指因口服或外用药物导致的痤疮样皮损。最常见的是口服或外用糖皮质激素所致的皮疹,典型的皮损是炎症性丘疹而不是粉刺,黑头粉刺更少见。皮损分布通常以躯干上部和上臂为主,也

      16
    • 酒渣鼻(玫瑰痤疮)

      又称玫瑰痤疮(acne rosacea),多见于30~50岁的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但严重的病例往往见于男性,是一种发生于鼻及鼻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

      17
    • 成簇性眼眶周围粉刺

      本病多见于30~50岁,无性别差异。好发部位为眼睑的外侧方和颧骨表面。皮损特点是成簇的大的粉刺,范围局限。粉刺数目5~50个。本病与寻常性痤疮无明显的关系。多数病人可有日光性

      18
    • 皮脂腺增生

      皮脂腺增生曾被认为是表皮附属器肿瘤中向皮脂腺分化的错构瘤,但组织病理仅表现为成熟的皮脂腺小叶数量的增多,并无肿瘤结构。病因及发病机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外

      19
    • 多汗症:病因、症状与治疗参考

      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真正全身性多汗症少见,即使是全身性疾病所致的多汗症也主要发生在某些部位。病因及发病机制多汗症的原因大致上可分为疾病性

      20
    • 无汗症

      本病是指皮肤表面局限性或全身性无汗或少汗。汗液正常分泌生理过程中的任一环节出现障碍均可导致无汗或少汗,少汗可为无汗症病谱中的一部分。病因及发病机制全身性无汗:通常系

      21
    • 臭汗症

      臭汗症是指分泌的汗液有特殊的臭味或汗液经分解后产生臭味。通常以腋窝、足部、会阴部为多。病因及发病机制小汗腺引起的臭汗症,多由细菌分解汗液和皮肤表面污物所引起,往往与

      22
    • 色汗症:出汗有颜色

      正常的汗液通常是无色的,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汗液被着色即称为色汗症。色汗症是一种很少见的疾病,约10%的正常人大汗腺可分泌少量色素,多为黄色。其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

      23
    • 血汗症

      血汗症(Haematohidrosis)临床上罕见,至今全世界仅报道约80例。本病通常为血液或血液色素混合于汗液排出,一般见于血友病、鼠疫、月经异常及严重神经疾病的患者。好发部位为眼睑

      24
    • 尿汗症(尿素霜):重度尿毒症患者

      尿汗症(Uridrosis):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为1000~2000mL,尿中尿素的浓度是血清尿素的10倍,肾脏病变使肾功能大部分丧失,不能通过尿液物排出,尿素等物质通过汗液排泄,蒸发

      25
    • 鼻红粒病

      鼻红粒病是发生于儿童鼻部的少见遗传性疾病,为局限性红斑及粒状小丘疹,伴有局部多汗。病因:病因尚不明了,患者往往有家族性史,遗传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本病是血管舒缩神经紊乱

      26
    • 福克斯-福代斯病(大汗腺性痒疹)

      本病又称为大汗腺性痒疹或汗腺毛囊角化病,仅发生在大汗腺分布的部位。90%的患者发病年龄在13~55岁之间,最多见于青少年女性或刚成年的女性。偶见于男性或绝经期女性。本病的起因

      27
    • 热带汗闭性衰竭

      本病是一种少见的深部粟粒疹(miliaria profunda),1944年由Allen等首先报道,亦称为热带无汗性衰弱或热带出汗不良。病因: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了,可能的发生机制为:原有的红色粟粒疹

      28
    • 汗腺炎

      本病是指小汗腺周围炎性浸润的两种疾病,即中性粒细胞性汗腺炎和复发性掌跖汗腺炎。临床上较少见。中性粒细胞性汗腺炎(neutrophilic eccrine hidradenitis) 本病最初见于急性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