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一种少见的深部粟粒疹(miliaria profunda),1944年由Allen等首先报道,亦称为热带无汗性衰弱或热带出汗不良。

病因: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了,可能的发生机制为:原有的红色粟粒疹导致表皮内汗管阻塞,炎症反应进而造成表皮深部或真皮上部汗管阻塞,致使广泛的汗液排泄障碍,而出汗功能正常的面、颈等部位代偿性加速出汗,以尽可能维持体内热量的调节平衡,形成一种少数部位异常多汗,而全身广泛少汗或无汗的特殊现象。毛果芸香碱皮内注射试验不引起出汗,提示出汗功能障碍。

临床症状:患者在夏季或湿热环境中,最初几天或几周全身多汗,以后仅面部、颈部、腋下及肛周部位多汗,尤以面部明显多汗,而身体其他部位广泛少汗或无汗,闭汗区皮肤干燥、温热,常出现皮疹,皮疹以红色粟粒疹为主,亦可见胆碱能荨麻疹样皮损,或弥漫性水肿性损害。同时伴有全身乏力、心悸、气急、头晕、恶心、极度疲劳感,一般不会出现高热及昏迷。患者在凉爽环境中或到凉爽季节,症状会逐渐消失。

诊断及鉴别:根据发病环境,面、颈等部位异常多汗而全身广泛性闭汗,以及伴发的全身性症状,易于诊断。需与中暑相鉴别,中暑通常诱因明确、发病急骤,一般无皮疹出现,全身症状严重,可出现休克、昏迷。而本病起病缓慢、皮疹明显,全身广泛闭汗而部分部位代偿性多汗,据此可以鉴别。

预防及治疗:患者应避免夏季长时间日晒及在高温、湿热环境中工作。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尽快将患者移至凉爽、通风的环境,并给予清凉饮料,外用薄荷乙醇溶液有助于散热和止痒,可较快减轻症状。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