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红粒病是发生于儿童鼻部的少见遗传性疾病,为局限性红斑及粒状小丘疹,伴有局部多汗。

病因:病因尚不明了,患者往往有家族性史,遗传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本病是血管舒缩神经紊乱所致的局限性多汗症。

临床症状:本病多见于儿童,最初仅鼻部多汗,数年后鼻尖部出现红斑,可累及鼻翼、面颊、上唇及额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头大淡红至暗红色、圆形的尖顶丘疹,皮疹互不融合,无鳞屑,不破溃,无自觉症状,偶见部分皮疹伴少许脓疱。皮疹区始终伴多汗和充血性红斑或毛细血管扩张,用玻片压之皮疹颜色可消退。患者同时可伴有周围循环不良和手足多汗。

鼻红粒病

鼻尖部见针头大小圆形、尖顶的丘疹,淡红色,不融合

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可见真皮内血管扩张,汗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有时伴汗管压迫、阻塞、扩张和微囊肿形成。

诊断及鉴别:根据本病幼年发病、皮疹大多局限于鼻部,且伴局部红斑和多汗,通常不难诊断。本病应与酒渣鼻相鉴别,后者多见于中年,常伴皮脂溢出,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并逐渐向鼻赘期发展,无局部多汗现象。

治疗:由于皮损大多至青春期自然消退,通常不需治疗。局部外用止汗剂,如20%~25%氯化铝溶液、0.5%酯酸铝溶液,以及非甾体抗炎剂,如吲哚美辛洗剂或霜剂,有助于缓解症状。禁忌损伤性局部治疗。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2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