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环丝氨酸可抑制细胞壁肽聚糖合成的第一步。其结构与D-丙氨酸相仿,可干扰丙氨酸消旋酶的作用,使L-丙氨酸不能变成D-丙氨酸,并可阻断两分子D-丙氨酸连接时所需要的D-丙氨酸合成
16答:该类抗菌药主要抑制肽聚糖合成的第二步。其与NAMA-五肽末端的D-丙氨酰-D-丙氨酸结合,使运送至细胞外的前体物不能与细胞壁的肽聚糖链结合,造成前体物堆结,使肽聚糖前体的进一
18答:是。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种杀菌剂。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成分少,对于渗透压改变的保护作用差,由于渗透压改变导致菌体溶解和死亡
19答:有。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可抑制真菌细胞壁中葡聚糖的合成,并可使麦角固醇和羊毛固醇还原和使细胞壁中壳质含量增多。抑制葡聚糖合成酶导致真菌细胞及其超微结构的改变,使真菌
21答:细菌的细胞膜是一种重要的半透膜。有内外各一层蛋白质,中间一层类脂质(以磷脂为主)。细菌的细胞膜具有选择性屏障作用,脂溶性物质较易透入细胞内,且能将氨基酸、嘧啶、嘌呤、磷
22答:多黏菌素B、多烯类抗生素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吡咯类抗真菌药如咪唑类的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和酮康唑和三唑类的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等。
23答:多黏菌素类的分子有两极性,一极为亲水性(多肽端),进入细胞后与细胞膜的蛋白质部分结合;另一极具亲脂性(脂肪酸端),与细胞膜上磷脂的磷酸根相结合,使类脂膜的分子定向排列发生改变,细
24答:多烯类抗菌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及脂质体、制霉菌素等。该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含有4~7个双键,具有抗真菌的作用。它们与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损伤娇嫩的细胞膜,使后者通透性增加,
25答:吡咯类抗真菌药具有广谱的抗真菌作用。对浅部和深部真菌病的真菌均具有抗菌作用。由于真菌细胞膜的形成需要血色素蛋白与依赖P450的14α-去甲基酶共同作用使羊毛甾醇
26答:细菌细胞与哺乳动物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基本相同,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蛋白质、核糖体、RNA的组成不一样。因此,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并可分解为50S和30S亚单位;而哺乳动物
28答:蛋白质合成需要许多基本成分的参与,包括如活化的氨基酸、转运核糖核酸(tRNA)、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核糖体(由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及蛋白质组成)、酶、Mg2+、三磷酸腺苷(ATP)、三磷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