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广谱酶TEM-1最初是在希腊1例叫Temoniera的患者的血培养中分离到的1株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发现的,因此简称TEM。TEM-1是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的一种β-内酰胺酶,在氨苄西林耐
121答:TEM型ESBLs是由广谱酶TEM-1和TEM-2的基因发生突变造成1~5个氨基酸改变而形成的一系列酶蛋白。截至2009年底已发现超过172种。如TEM-5、TEM-10来源于TEM-1,而TEM-16、TEM-22
122答:氨基酸237、238和240位点的改变是酶底物谱扩大的关键位点,237、238位点的改变与头孢噻肟的水解有关,而240位点的改变与头孢他啶的水解有关。因为TEM-13和TEM-2仅在256位上由
123:SHV是“去巯基”的英文(sulfhydryl variable)缩写,SHV型酶可以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巯基。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90%的菌株可以产生染色体介导的SHV-1&bet
124答:SHV型ESBLs是由广谱酶SHV-1的基因发生突变造成1~7个氨基酸改变而形成的一系列酶蛋白。其中第238和240位氨基酸的变化是影响酶水解能力的主要位点。第238位由甘氨酸变成丝氨
125答:因为SHV-11与SHV-1仅在35位上由谷氨酰胺取代亮氨酸,SHV-14、SHV-25分别与SHV-1有2个和3个氨基酸的不同,但这些位点的改变不影响酶活性和酶的底物范围,所以SHV-11、SHV-14和SH
126答:OXA型ESBLs是另一大类不断增多的ESBLs,它们属于分子分类法的D类和功能分类法的2d组,对苯唑西林和邻氯西林的水解活性高,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OXA-18例外)。目前至少发现了127种O
127答:CTX-M型ESBLs是一类新型的非TEM型非SHV型ESBLs,早在1990年Bauernfeind首次报道的1种对头孢噻肟(cefotaxime)高水解活性的ESBLs,因此命名为CTX-M。CTX-M型酶与TEM型和SHV型ESBL
128答:到为目前为止,已发现CTX-M型ESBLs共 69种。包括各型CTX-M酶和Toho-1、2(http://www. lahey.org/studies/webt.htm),根据氨基酸的同源性可分为5组,分别为CTX-M-1组(包括CTX-M-1、
129答:其他少见的ESBLs到目前为止至少已发现有12种。这些酶的基因型流行范围小,而且检出率低。这些ESBLs相互之间以及与TEM、SHV、CTX-M、OXA型ESBLs之间的同源性低,大多单独成为
130答:一种耐酶抑制剂克拉维酸的β-内酰胺酶。最先是1989年在法国、德国的大肠埃希菌中发现的,现在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中也有发现
131答: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这些酶从TEM-1或 TEM-2演化而来,故亦曾称为耐酶抑制剂TEM系列酶(inhibitor-resistant TEM,IRT),按TEM系列命名。此类酶属于分子分类法的A类和功能分类法的2b
132答:SHV-10是目前唯一的SHV型IRBLs,它来源于SHV-5,对抑制剂低水平耐药。此外,OHIO-1 型β-内酰胺酶也对酶抑制剂耐药,它与SHV-1的同源性达93%。
134答:AmpC酶是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由ampC基因编码,常见于肠杆菌属、枸橼酸菌属、沙雷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属和蜂房哈夫尼亚菌。AmpC酶属于分子分类法的C组和功能分类法的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