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对培养基性能的评价并非如想象中那样简单:任选一种菌,挑一点菌落接种,只要生长就算合格。对培养基的评价应根据不同培养基的用途与目的进行,采样极端的测试条件、制订客观的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在同样的测试条件下,对选定的能反映培养基能力的菌株进行测试。当评价其促生长性能时,目标菌菌量应尽可能地少;而评价其选择能力时,应被抑制的菌株应该在符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大。其评价内容为:外观、菌落形态、GI指数、干扰回收试验、临床标本试用(分离能力)、稳定性考察。

主要评价指标为:①培养基外观、接种后菌落形态的典型程度、溶血性的典型程度(即基本项目测试)。②单位时间内形成的菌落直径、单位接种后形成的菌落数量(即GI指数测试)。③再将测试菌按一定浓度(一般采用最终浓度为1000CFU/ml作为临界接种量)混入临床标本中(一般测试10份随机抽查的标本),按临床标本的标准接种程序接种、培养、分离,最后计算回收率(即干扰回收率测试)。④而另一项关乎实际应用的测试项目就是与现在正在使用的同种培养基平行测试作比较,接种一定数量的临床标本去评价待评价培养基性能,是优于还是劣于正在使用的培养基(此为临床测试)。⑤最后需要考察的就是培养基的稳定性:为了减少购入培养基的失效造成的浪费,以及避免失效培养基对日常工作造成的严重影响,故而,对一个不清楚的厂家的产品,必须自己考察保质期。主要方法为,按测试量计算,一次性订货,将购入的培养基分为1周复测、2周复测、1个月复测、2个月复测、3个月复测、6个月复测;少部分有效期长的培养基可观察1年。按厂家使用说明要求的储存方法保存培养基,并设立台账。每次取出规定测试量的培养基,测试并记录GI指数。当GI指数降为最初的25%以下时,培养基就已经无法再继续使用——即为失效。

由于上述评价方法虽然严谨但却复杂,耗时;无法常规使用,可以作为对新购首代分离培养基的首次评价。购入后只需按下述方法进行日常监控即可:

批控制:每批进行基本项目和GI指数测试,可进行简化GI指数测试:制备菌悬液并稀释至1000~3000CFU/ml,吸取0.1ml涂布接种培养基,次日观察是否生长,对生长的菌落测量其大小,根据不同培养基各自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使用中控制:观察特定分离菌的菌落典型程度和菌落大小。例如血琼脂观察临床分离菌中肺炎链球菌的菌落典型程度和菌落大小;巧克力培养基观察流感杆菌;而TM培养基观察淋球菌等。对购入的一批培养基,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特定分离菌的分离率与镜检不符合的情况增加(即镜检查见特定分离菌,而培养基未生长),或者特定分离菌菌落典型程度降低,菌落变小,湿润程度降低,即提示培养基正在逐渐失效。当某种特定分离菌菌落已经难以辨认时,提示培养基失效的可能。此时应对所储存的该培养基进行标准方法的GI指数的测试,发现失效应立即停用;如果产品在其标注的有效期内,可联系厂家及时更换。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0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