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绝毒品目标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对卷土重来的毒品问题始终抱着一种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心态,一直把禁绝毒品作为禁毒工作的根本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禁绝毒品的宏大目标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也一直影响和支配着我国禁毒工作的纵深推进。我国之所以确立禁绝毒品的目标,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鸦片战争情结

鸦片战争在本质上是中国与西方的第一次全面对决。这次对决,既是思想和文化的对决,也是科学和技术的对决,还是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决。数千年的文明培育出了大清帝国和中国人民傲视世界的自信,却遭遇到全面的败绩。如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言:“中国失败,被人当头一棒,从此在对外关系上不知所措,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才逐渐知道怎样与列国相处。鸦片战争带来的冲击是全面的,中国不但在军事与外交上长期无能,而且对于自己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应之道也长期在迷茫中摸索。”[60]自鸦片战争结束后,我国进入屈辱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与之相伴随的是领土割让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作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和象征符号,鸦片对于中国人则具有某种特殊的意蕴。这种意蕴往往表现为一种屈辱和悲痛的情绪,这种情绪赋予了鸦片等毒品特别的意义。因此,中国人对于毒品的认识,往往与鸦片战争有着内在的关联,往往暗示着不堪回首的屈辱和国耻。对于鸦片的彻底禁绝态度,对于我国政府而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政治使命,而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功禁绝毒品的先例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用了大约三年时间,在中国领土上以摧枯拉朽之势实现了毒品的禁绝,创造了近三十年无毒国的伟大成就,并成为新时期禁毒工作的旗帜。在毒品问题伴随改革开放卷土重来之际,我国政府的主流观点认为,只要延续和复制建国之初的禁绝毒品模式,就能解决新形势下的毒品泛滥问题。如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初南方谈话时所指出的:“新中国成立后,只花了三年时间,这些东西就一扫而光。吸鸦片烟、吃白面,世界上谁能消灭得了?国民党办不到,资本主义办不到。事实证明,共产党能够消灭丑恶的东西。”[61]建国初期禁绝毒品的成功事实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优越性就体现在全民动员和全民参与的运动式禁毒模式。因此,禁绝毒品先例的存在,也使改革开放后的禁毒战略有了可以模仿和参照的样本。

禁绝毒品战略的现实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在禁绝毒品的目标设定之下,一次次的“严厉打击毒品犯罪”运动,一次次的运动式禁毒宣传和动员,并没有有效遏制毒品的泛滥。反而,毒品形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1987年,全国缴获海洛因43公斤,此后缴获量直线上升,至1990年,全国范围内缴获海洛因的数量已达到1632公斤,1997年,国家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声势浩大的禁毒专项斗争,当年缴获海洛因数量达到5477公斤,抓获涉毒犯罪嫌疑人24.4万人,破获涉毒案件18万余件,但专项禁毒斗争并未有效遏制毒品的进一步泛滥,1998年年底的统计数据并不乐观,该年所缴获的海洛因数量猛增到7359公斤,比1997年增加了34.4%。[62]2005年,国家禁毒委发动了毒品人民战争的“五大战役”,即禁毒预防战役、禁吸戒毒战役、堵源截流战役、禁毒严打战役、禁毒管理战役,掀起了禁毒人民战争的高潮。2008年,新一轮的禁毒人民战争继续打响,但毒品犯罪形势仍然处于高位。据《2009年中国禁毒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6.19万起,打掉贩毒团伙1565个,摧毁制毒工厂和窝点24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34万名,缴获海洛因4.33吨、鸦片1.38吨、冰毒及其片剂6.15吨、氯胺酮5.27吨。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毒品犯罪案件43928件,全国法院系统审结43726件,判决犯罪分子50307人。从2008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尽管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数量相对稳定,但冰毒、氯胺酮等新型毒品则呈快速上升趋势。总体上说,在禁绝毒品的人民战争不断纵深推进的同时,我国的毒品形势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毒品供应渠道基本通畅

我国毒品供应的渠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国毒品的来源渠道主要为金三角地区,毒品种类主要为海洛因与鸦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期,传统毒品如海洛因、鸦片的来源仍以境外金三角地区为主,新型毒品如冰毒等则以国内生产与国外走私并举;21世纪初期至今,受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迅速减少的影响,来源于金三角地区的传统毒品逐渐减少,但从金三角地区进入我国的新型毒品却呈上升趋势,传统毒品的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毗邻我国西南地区的金三角地区之外,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也存在传统毒品走私入境的现象。从查获的数量和毒品吸食人群的扩大趋势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并未能够有效截断毒品供应渠道。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一方面缉毒工作的各个方面还没有取得协调一致的发展;另一方面,缉毒成效还不能赶上毒品犯罪的发展速度和节奏。在缉毒工作明显波动的同时,吸毒人数在持续稳定地大幅度增长,毒品价格稳中有降。这些情况说明:毒品的秘密供货渠道是畅通的,毒贩的销售网络和毒品犯罪的扩散机制是健全并且高效的。”[63]

吸毒人员不断增加

吸毒人员不断增加,且职业、区域分布呈扩大之势。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即发现零星的吸毒人员,但数量很少且集中在社会边缘人群。到1991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到14.8万人,以后一直呈上升趋势,至1999年这个数字为68.1万人,2005年则达到116万人,至2009年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数量超过133.5万名,比2008年的数字增加了20余万人。[64]从违法犯罪统计的角度来看,有学者指出,每一个已知的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周围通常会有4—5个隐性吸毒者,我国的实际吸毒者增加更多。从吸毒者的分布区域来看,尽管我国自2000年以来全面开展“无毒社区”创建工作,但1998年至2005年间涉毒县(市、区)数、吸毒人员百人以上的县(市、区)数、吸毒人员千人以上县(市、区)数不断增加。[65]正如《2010年中国禁毒报告》所指出的:“尽管禁毒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但禁毒斗争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境外毒品渗透不断加剧,国内海洛因成瘾人员复吸率仍然较高,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滥用兴奋剂类新型毒品人数增长很快,呈现出毒品来源多元化、毒品滥用多样化的局面,对我国禁毒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新型毒品滥用和犯罪行为急剧上升

与传统毒品如海洛因、鸦片相比,很多新型毒品不需要从植物中提取合成,制作工艺简单,且具有较低的上瘾性,兼之具有强烈的兴奋或迷幻作用,在青少年中容易形成吸食新型毒品的亚文化现象。近十多年以来,在海洛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以冰毒、摇头丸、氯胺酮为代表的新型毒品在我国却呈急剧上升之势。据联合国禁毒署的统计数字,1999年全球冰毒缴获量中,亚太地区占了三分之二,而中国就占到了二分之一。2000年1月至9月中国缴获了20.2吨的冰毒,在此以后,我国缴获冰毒的数量一直保持在3吨以上,远远超过泰国、美国等国家,居于全球第一。从新型毒品的滥用情况来看,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据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对全国10个省、区、市的15个地区进行的中枢兴奋剂及相关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枢兴奋剂和相关非法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已波及全国范围内的大多数地区,其中以东南沿海城市和交通、商贸中心城市为主。流行病学调查还表明,在中国滥用毒品的种类已不局限于摇头丸、冰毒等毒品,一些境外流行的毒品如可卡因、氯胺酮、大麻等其他种类的毒品已不同程度地流入中国。据调查显示,2006年,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滥用新型毒品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吸食传统毒品的人数。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滥用新型毒品不仅在人数上呈上升趋势,而且还呈现出从东南沿海蔓延向内地、从青少年蔓延向社会多阶层的趋势。[66]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