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奈瑟菌属细菌一样,淋球菌为革兰氏阴性球菌,用碱性的美蓝染色液(Methylene blue)染色则呈蓝色。显微镜下呈肾形,常成双排列,邻近面扁平或稍凹,无芽孢、无鞭毛、有菌毛。长0.6~0.8μm,宽约0.5μm。在急性感染者体内,其形态较典型,多位于上皮细胞胞浆内,慢性期则在细胞外,其中有些淋球菌则可呈单个球形或四联状。人工培养后形态常呈球形,单个、成双或四联排列。淋球菌菌体外面的结构是其主要的致病因素。淋球菌外部结构为外膜,外膜的主要成分为膜蛋白、脂多糖和菌毛。膜蛋白使淋球菌黏附于人体黏膜上,通过细胞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在细胞内大量繁殖,最终导致细胞崩解,菌体扩散到黏膜下层引起感染。菌毛易黏附于子宫腔和口腔上皮细胞表面,有致病力及传染性。

培养特性

淋球菌营养要求较高,需在含有血清、血液等培养基中方能生长。常用巧克力(色)培养基培养,专性需氧。在5%CO2条件下生长更佳,最适培养pH为7.0~7.5,最适生长温度35~36℃,孵育48小时后形成凸起、圆形、灰白色、直径约为1.0~1.5mm的无色、圆形、光滑菌落。根据菌落大小,色泽分为T1~T5五种类型。T1和T2两种菌落为毒性菌株,如新分离株常为T1、T2型,菌落小,有菌毛。T3型淋球菌菌体表面有菌毛,T4和T5型淋球菌为无毒菌株,菌体表面无菌毛。淋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不溶血,在血清肉汤中呈混浊生长,产生自溶酶,人工培养物超过48小时后常常死亡。淋球菌产生的自溶酶在60℃条件下30分钟内可以将淋球菌分解,用甲醛处理后可以破坏淋球菌自溶酶的活性。

理化特征

淋球菌抵抗力弱,不耐干燥和寒冷,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如在1:4 000硝酸银溶液中淋球菌在7 min内死亡,1%苯酚(石炭酸)溶液中淋球菌3 min内死亡。淋球菌在完全干燥环境下只能存活1~2h,对温度变化敏感,超过38℃或低于30℃则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上室温放置1~2天即可死亡,在39℃存活13 h,42℃存活15 min,50℃存活5 min。淋球菌对常用的黏膜杀菌剂抵抗力很弱。

淋球菌酶系统不完善,用普通培养基进行第一代培养时通常不易成功。初次分离时,需在含有动物蛋白的培养基上培养。国内常用血液琼脂、巧克力琼脂、TM琼脂等培养基,且含有5%~I1%C02的条件下才能生长。淋球菌在血琼脂培养基孵育24小时后,可形成直径0.5~1mm的圆形稍隆起、湿润光滑、半透明、有黏性的露滴状菌落。淋球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麦芽糖及蔗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试验均阳性,这些生化特性在实验室诊断和鉴别上有一定的意义。

对环境的抵抗力

淋球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适宜在潮湿、温度为35~36℃、含2.5%~5.O%C02的条件下生长,其生长的最适pH为7.O~7.5。淋球菌有自溶现象,离开人体后,菌体可自行溶解,“自杀身亡”,即使不自溶也会在短时间内失去传染性。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1~2小时内就可死亡,但如果附着在衣物、被褥、毛巾、玩具上时,则能够生存18~24小时。如果在厚层脓液或湿润的物体上可以存活数天。在50℃仅能存活5分钟。

免疫性

人类对淋球菌的感染无天然抵抗力。多数患者感染后可以自愈,同时出现特异性的IgM, IgG和IgA抗体,但免疫不持久。因此重复感染和慢性感染非常普遍。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6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