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
1 | 答:1976年,国外报道在52例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中,有16例患者发生了血小板减少,即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HIT),发生率高达32%。此后各种文献报道HIT发生率为1%~24%不等。HIT程度与肝素...... |
![]() |
2 | 答: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的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后导致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于ITP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传...... |
![]() |
3 | 答: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曾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ITP),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目前,公认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原因是由于机...... |
![]() |
4 | 答: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生成减少或者破坏过多。抗肿瘤的化疗药物等通过抑制骨髓造血导致包括血小板在内的全血细胞减少。当然,也有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生成血...... |
![]() |
5 | 答:新生儿的血小板计数150times;109 /L就可诊断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然而,这一数值有何临床意义尚未明确,因为绝大多数血小板计数在此范围的新生儿表现是健康的。新生儿血...... |
![]() |
6 | 答: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能力,植入足够数量时,能够使机体的正常造血功能得以恢复和重建。造血干细胞移植指静脉输入从骨髓、外周血或脐带血中分离出的自...... |
![]() |
7 | 答:PLT卫星现象或玫瑰花结形成,是体外PLT黏附成熟中性粒细胞、偶尔黏附其他细胞的一种罕见的异常现象。在EDTA抗凝血标本中,PLT围绕WBC,有时与自身免疫过程相关,但大多数情况与疾...... |
![]() |
8 | 答:血液分析仪(HA)PLT计数的抗凝血多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剂。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dependent pseudothrombocytopenia,EDP)是由血标...... |
![]() |
9 | 治疗一、血浆置换自从引入血浆置换法以后,原发性TTP的死亡率由过去的90%下降到现在的10%左右。血浆置换的作用原理可能是新鲜血浆的输入取代了原有的ADAMTS13,去除了自身抗体...... |
![]() |
10 | 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细胞计数与涂片:血小板减少最为常见,一般可以小于20times;109/L。大多数TTP患者表现中度贫血,血红蛋白在100g/L以下,仅有3%的患者血红蛋白正常。TTP患者外...... |
![]() |
11 | 临床表现一、发热:尽管发热很常见,但是如果伴随其他并发症诸如全身不适、乏力、疲惫易倦,流感样症状就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还有11%~14%患者会伴发一些不常见的症状如突然的腹部...... |
![]() |
12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属于微血管病,全身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均可以受累。过度增生的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性微血栓堵塞了血管,这种不完全的堵塞造成红细胞在通过微血管时损伤形...... |
![]() |
13 | 目前,原发性(或特发性)TTP发病的分子机制已基本阐明,绝大多数患者是由于vWF蛋白裂解酶(vWFCP)异常所致。vWFCP结构,功能及与TTP发病的关系vWF是正常止血过程中必须的成分,在高剪切力...... |
![]() |
14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ic purpura,TTP)是一种罕见的威胁生命的疾病,典型患者具有五联征:发热、血小板减少、溶血、肾功能损害和神经系统症状。本病最先由...... |
![]() |
15 | 临床工作者应注意,除实验误差及采血后形成血小板凝块等可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外,尚有一类由于血液中存在抗凝剂依赖性或不依赖性的凝集素引起血小板凝集而发生假性血小板减少,血...... |
![]() |
16 | 因血小板在37℃以下贮存时,其黏附性增高、肿大、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但若在低温环境下过久,则血小板可发生聚集,释放二磷酸腺苷,造成不可逆性聚集。在体内可发生类似的变化,引起...... |
![]() |
17 | 大量失血后,给予患者输注大量库血,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库血中出现血小板凝集因子,有用库血后引起微血管栓塞的报道;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输血量直接相关...... |
![]() |
18 | 本病的特征为: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血小板更新率和产生率明显降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可引起本病,但多伴有贫血或白细胞减少。除血小板无效生成外,约1/3至半数患者尚有...... |
![]() |
19 | 本病由Kasabach和Merritt于1940年首先描述,是指由于巨大海绵窦状血管瘤导致血小板减少。虽然多数病例均在婴儿期发现,但血小板减少可到儿童甚至成人后才变得明显。1.发病机制:...... |
![]() |
20 | 病毒性感染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多种病毒包括EB病毒、微小病毒B19、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麻疹、风疹病毒、HIV- 1、巨细胞病毒等均可导致血小板减少。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