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妊娠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较常见,其发生率约为6%。较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①假性血小板减少;②良性妊娠性血小板减少;③ITP;④HI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⑤先兆子痫和HELLP综合征;⑥DIC;⑦

    21
  • 先天性及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

    根据遗传方式可将先天性及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分为三类:一、伴性隐性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 Wiskott- Aldrich综合征。 单纯性(isolated)血小板减少症。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血小

    22
  •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

    此病比较少见。自Dammer等1920年首次报道本病以来,至今文献报道的病例仅50余例。国内有个别报道,到目前为止我们共收治了4例。病因不明。本病的特点是周期性发生血小板减少,多

    23
  •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NAT)发生率较低,为1/1500~5000个新生儿,本病与母婴Rh血型不合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类似,但第一胎即可发病。

    24
  •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IT)由Gollub 和Ulin于1962年首先报道。George等综合1976~1989年文献报道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在2169例使用肝素的患者有113例发生了HIT,发生率约5%。骨

    25
  •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指由药物直接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一百多年前已有因服用奎宁后导致急性、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报道。停用药物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再次用药则血小

    26
  • 儿童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因与发病机制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时又称感染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前通常有病毒感染史。至于感染与随后出现的血小板暴发破坏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血小板减

    27
  • 成人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单核巨噬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从而造成血小板

    28
  • 先天性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CAMT)

    先天性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CAMT)呈常染色体隐形遗传,出生时表现为重度血小板减少,通常无先天性躯体畸形。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血清TPO水平升高。50%儿童5岁前进展为全

    29
  •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

    本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有免疫异常伴有血小板减少和湿疹。血小板减少是由于患者的血小板生存期显著地缩短,而骨髓中的巨核细胞计数是正常的。患者的血小板比正常小,常有各种畸形,

    30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于1924年由Moschowitz首先报道,故亦称莫斯考伊茨综合征(Moschowitz syndrome)。1966年被确认为一种综合征,是微血管内透明血栓形成产生的血小板减少性

    31
  • 继发性或症状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继发性或症状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因药物、有毒物质、感染和一些疾病等引起血小板减少而发生的紫癜。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涉及的病因很多,就其发病机制可分为血小板生成减少、

    32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同义名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Werlhof病,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由免疫机制引起的血小板被破坏过多和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减少所致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性疾病。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