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SU.TW
  2. 临床检验一问一答
  3. 血液学检验1000问
  4. 血栓与止血检验与疾病
  5. 抗凝系统检验与疾病
共49

抗凝系统检验与疾病

1

答:生理状态下,凝血系统是有低水平活性的,但因有生理水平的抗凝功能存在,使两者处于动态平衡中。抗凝系统可对血液凝固系统进行调节,改变凝血性质,减少纤维蛋白的形成、降低各种凝......

为什么生理状况下细胞和体液抗凝同时存在?
2

答:临床上,有些人存在血栓易发倾向,多以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形式出现,且有些有明显的家族史。有些疾病动脉血栓也有相当的发生率,但总体少于静脉血栓,近来认......

为什么有些人存在血栓形成倾向?
3

答:静脉血栓栓塞(VTE)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疾病,其中抗凝蛋白活性降低是已知的危险因素。三个主要的抗凝蛋白(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均主要由肝脏合成,如果患者肝脏存在疾病或者由......

为什么要鉴别抗凝蛋白缺陷症是遗传性还是获得性?
4

答:抗凝血酶(AT)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蛋白之一,在血栓病的诊断与治疗上均有重要价值,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际应用中,应该首先测定其活性,因为活性能直接反映其功能情况,临床......

为什么检测抗凝血酶首先要测定其活性?
5

答:临床上抗凝血酶(AT)活性减低的患者,如果排除获得性因素造成的缺乏,就要怀疑原发性AT缺陷症,AT活性和抗原的同时检测,是遗传性AT缺乏的主要分型依据。AT抗原的检测一般都是基于抗......

为什么低抗凝血酶活性的患者还需检测其抗原含量?
6

答: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存在于大多数组织中,在肝、肺、胃肠和心肌组织中更为丰富。肝素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抗凝作用,它作为辅因子作用于抗凝......

为什么肝素能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
7

答:抗凝血酶(AT)活性和抗原检测是临床上评估凝血状态的重要指标,AT活性下降的患者临床上有血栓发生的倾向。获得性AT缺乏或活性减低主要原因有:①AT合成降低,见于肝病导致的肝功能......

为什么抗凝血酶检测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8

答:抗凝血酶(AT)主要由肝细胞合成,经修饰加工去掉3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后,成为可分泌的蛋白质,含有432个氨基酸。AT是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对凝血酶的灭活能力占所有抗凝因子的70%~80......

为什么抗凝血酶活性低下患者容易形成血栓?
9

答:抗凝血酶(AT)活性测定常用的方法包括发色底物法、凝固法,其中发色底物法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FⅩa发色底物法是在待测血浆中加入肝素和过量的FⅩa,血浆中的AT与FⅩa......

为什么有多种方法可以检测抗凝血酶活性?
10

答:肝素抵抗即超大剂量的肝素无法达到预期的抗凝效果。肝素的抗凝作用在于和抗凝血酶(AT)特异地结合,使后者的构型发生改变,暴露出AT的活性中心,从而灭活血浆中的FⅡa、FⅨa、Ⅹa......

为什么怀疑肝素抵抗时首先要检测抗凝血酶活性?
11

答:获得性抗凝血酶(AT)缺乏包括AT的合成减少、丢失增多、消耗增加及其他原因引起。 合成减少主要见于进行性肝实质损伤,如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等,常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丢......

为什么有多种原因可以导致获得性抗凝血酶缺乏?
12

答:1976年,Stenflo在分离牛血浆成分时,在pool C中分离出一种新的蛋白,后经Esmon等证实是一种抗凝蛋白,命名为蛋白C(PC)。肝脏合成的PC是由461个氨基酸组成,经过对32个信号肽和10个前......

什么是蛋白C系统?
13

答:蛋白C系统是以酶原形成存在于血浆中的,其活化是随着凝血酶的产生并与内皮细胞表面的血栓调节蛋白(TM)形成复合物而启动。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

为什么蛋白C系统是微循环抗血栓的主要调节物质?
14

答:活化的蛋白C(APC)可以从多个环节发挥抑制凝血因子、抑制血栓形成的功能。 EPCR-APC复合物在蛋白S(PS)的协同作用下,可将FⅤa和FⅧa裂解:这种灭活反应需要Ca2+ 的存在,反应速度非......

为什么活化蛋白C具有多方面的抗凝和抗血栓功能?
15

答:蛋白C(PC)是人体抗凝系统的重要因子之一,主要由肝脏合成,肾脏、睾丸也可能合成部分(分别为肝脏的35%和22%)。PC是维生素K依赖的丝氨酸蛋白酶原,与蛋白S(PS)、血栓调节蛋白(TM)和内皮......

为什么蛋白C缺乏可以形成血栓?
16

答:血浆蛋白C(PC)活性检测目前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凝固法,另一种是发色底物法。①凝固法:基于活化的蛋白C(APC)可以降解FⅤa和Ⅷa的作用设计,反应体系中凝血酶和血栓调节......

为什么可以用多种方法检测蛋白C活性?
17

答:蛋白C(PC)活性检测下降的患者,如果排除获得性缺陷,就需要怀疑先天性PC缺乏症。先天性PC缺乏是已知的静脉血栓栓塞(VTE)的病因之一,为了准确分型需要做PC抗原检测。Ⅰ型:抗原和活性......

为什么低蛋白C活性的患者还要检测其抗原含量?
18

答:活化蛋白C(APC)可特异性地裂解FⅤ/FⅤa的Arg306和Arg506两个位点,以及FⅧ/FⅧa的Arg336位点,将其灭活,从而减少凝血酶的生成,以达到抗凝作用。利用这一特性,在APTT试验中加入APC,......

为什么会发生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
19

答:活化蛋白C抵抗(APCR)是西方人群最常见的家族性易栓症发病的病理因素,在欧美易栓症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0%~60%,其中约90%APCR是由于FV Leiden突变所致,突变的FⅤa保持着原来的促凝......

为什么要进行活化蛋白C抵抗试验?
20

答:活化蛋白C抵抗(APCR)主要有凝固法和发色底物法两种方法。 凝固法(APC-APTT法):以APTT为基础,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蛋白C(APC),计算APC比率(APC ratio)或APC敏感率(APC sensitivity rat......

为什么可以用多种方法检测活化蛋白C抵抗?
21

答:凝血因子Ⅴ基因Leiden突变是人类FⅤ的一种基因突变,它可以导致高凝状态的发生。这种突变的FⅤ不能被活化蛋白C(APC)灭活,呈现活化蛋白C抵抗(APCR)。FⅤLeiden突变在欧美高加索人......

为什么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容易发生静脉血栓?
22

答:凝血酶原是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基因3rsquo;末端非翻译区20210位点核苷酸发生Grarr;A突变,此区可能在基因表达中起调控作用,它可能增强了凝血酶原基......

为什么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容易发生静脉血栓?
23

答:中国人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遗传性危险因素与西方国家显著不同:FⅤLeiden和FⅡG20210A突变是西方人群最为常见的遗传性易栓因素,其血栓患者FⅤLeiden或FⅡG20210A突变的检出率在......

为什么FⅤLeiden和FⅡG20210A突变不是中国人易栓症的主要原因?
24

答:蛋白S(PS)是肝细胞合成的依赖维生素K的蛋白质,它是蛋白C抗凝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蛋白C(PC)在内皮细胞表面被凝血酶-TM复合物(TMT)激活后,在辅因子PS的作用下,水解灭活凝血加速剂(F......

为什么蛋白S既有直接抗凝活性又有间接抗凝活性?
25

答:蛋白S(PS)是一种单链糖蛋白,由肝细胞合成,是依赖维生素K蛋白质中碱性最强的丝氨酸蛋白酶因子,与蛋白C(PC)、血栓调节蛋白(TM)和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等共同组成蛋白C系统,在抗凝过......

为什么蛋白S缺乏容易形成血栓?
26

答:目前全球有多家生产测定血浆蛋白S(PS)活性试剂的厂家,其检测原理都是凝固法。试剂成分有两大类。第一类含有三种试剂,包括①冻干的乏PS血浆;②提纯的、含氯化钙的活化蛋白C(APC)......

为什么不同厂家生产的蛋白S检测试剂稳定性差异大?
27

答:蛋白S(PS)是蛋白C(PC)的辅因子,在血浆中有2种形式:①约60%是与补体C4蛋白结合的PS(C4bp-PS),称为结合型,此型PS无辅因子功能;②40%的PS为游离型PS(free PS,FPS),具有辅因子功能。血浆总蛋......

为什么要同时检测血浆总蛋白S抗原和游离蛋白S抗原?
28

答: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一种与脂蛋白结合的生理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全长由2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K1、K2和K3三个Kunitz结构域,另外还包括2个连接区以及一个富含酸性氨基......

为什么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重要的生理性抗凝蛋白?
29

答:血管受损后,组织因子途径在凝血启动中占主导作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作为重要的负向调节抗凝蛋白受到重视。对于其分析测定,通常首先测定其活性,可采用发色底物法,其原理基......

为什么可用多种方法检测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30

答:类肝素物质即在化学结构上与肝素有一定程度的类似,且具有抗凝血活性的物质。在常规凝血检测中,表现为凝血酶时间(TT)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也可略有延长。体内类肝素物......

为什么血浆中会存在类肝素物质?
31

答:维生素K能促使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氨基末端谷氨酸羧基化转变成gamma;-羧基谷氨酸,羧基化能够促进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结合到磷脂表面,因此可以加速血......

为什么口服华法林会减低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及蛋白C的活性?
32

答:肝素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以及某些情况下(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的抗凝处理,常用的制剂有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和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

为什么在肝素治疗时需要进行实验室监测?
33

答:血浆肝素含量的测定可以保证其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不同方法检测的适应证和敏感性有很大的差异,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APTT检测:一般将肝素治疗时的APTT控制在......

为什么可以有多种指标监测血浆肝素水平?
34

答:低分子肝素(LMWH)是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备而成的一类分子量较低的肝素的总称。常见的LMWH有依诺肝素钠(克赛)、那屈肝素钙(速避凝)、达肝素钠(法安明)等。LMWH具有明显的抗活化凝血因......

为什么低分子肝素治疗需用抗活化凝血因子Ⅹ活性监测?
35

答:1976年,国外报道在52例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中,有16例患者发生了血小板减少,即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HIT),发生率高达32%。此后各种文献报道HIT发生率为1%~24%不等。HIT程度与肝素......

为什么会发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36

答:复钙交叉试验(cross recalcification test,CRT)是基于复钙时间测定的一种改良的筛查试验,可用于出血的鉴别诊断。将受检血浆与1/10体积的正常人混合血浆混合,在37℃下孵育后加......

为什么要行复钙交叉试验?
37

答:凝血因子Ⅷ(FⅧ)抑制物是一种抗体,绝大多数属IgG,少数为IgG和IgM混合存在,其在正常人体内不会产生。约50%的获得性血友病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任何病因可查,另有50%的患者是继发于......

为什么有些人的血浆中会存在凝血因子Ⅷ抑制物?
38

答:体内一旦产生针对特定凝血因子的抑制性抗体,无论对于血友病患者还是非血友病患者,都会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凝血因子抑制性抗体的准确测定对诊断及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为什么可用多种方法判断是否存在血浆凝血因子抑制物?
39

答:血浆凝血因子抑制物测定最为经典的是Bethesda法,将待测血浆与正常新鲜血浆按一定比例混合,37℃温育2小时后,测定混合血浆剩余的凝血因子活性。如果待测血浆中含有某种凝血因......

为什么Bethesda法检测凝血因子抑制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40

答:因子平行稀释法是将待测血浆和校准血浆分别进行一系列稀释(例如1∶10、1∶20、1∶40、1∶80、1∶160等),在稀释过程中,因为降低了因子抑制物的抑制活性,从而因子的凝血活性得以......

为什么因子平行稀释法检测血浆凝血因子抑制物更简便快速?
41

答:血友病A(HA)是血浆FⅧ质和(或)量的异常所导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目前临床上以替代治疗为主,即间断输注外源性FⅧ以维持机体的凝血功能。有相当多的患者,经过若干次替代治疗,血浆......

为什么血浆凝血因子抑制物最常见于血友病A?
42

答:华法林的化学结构为3(alpha;-苯基丙酮)-4-羟基香豆素,是目前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氨基末端谷氨酸需完成羧基化才能转化为有活性的凝血因子,而gamma......

为什么华法林具有抗凝作用?
43

答: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主要是由于血液瘀滞和高凝状态引起,抗凝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华法林是传统的口服抗凝药,抗凝效果持久是其优点,缺点是显效慢,与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及药......

为什么华法林是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口服治疗药物?
44

答:华法林在1954上市至今,在临床上已使用了60多年,得到医生和患者的广泛信任。但华法林存在起效慢、失效时间长,个体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差异大,安全窗窄、需要频繁抽血监测及调节剂......

为什么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尚不能完全替代华法林?
45

答:华法林主要用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脏瓣膜置换术、髋关节置换术以及房颤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防治。但其疗效和出血反应的个体差异极大,剂量不易掌控,过低可能无效,过量......

为什么需要检测基因多态性以指导华法林用药?
46

答:华法林作为维生素K抑制剂,不仅仅抑制了FⅡ、FⅦ、FⅨ、FⅩ在肝脏的合成,同时抑制了蛋白C(PC)和蛋白S(PS)的羧基化从而使PC和PS活性降低。研究者选取了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50例......

为什么服用华法林早期需监测蛋白C和蛋白S活性?
47

答:华法林可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可防止血栓形成与发展,如治疗血栓栓塞性静脉炎,降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外科大手术、风湿性心脏病、髋关节固定术、人工......

为什么不同的疾病国际标准化比值要控制在不同水平?
48

答: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极易造成心房血栓形成,随动脉血流至脑部。因此,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需要进行血栓栓塞预防,研究表......

为什么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是房颤患者新的选择?
49

答:新型口服抗凝药是一类直接与单个凝血因子作用的药物,包括直接FⅩa抑制剂和FⅡa抑制剂等,前者包括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度沙班等,后者有达比加群。由于其不像华法林等传统抗......

为什么新型口服抗凝药同样需要实验室监测?
缩/展 搜索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