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理论极其丰富,它的概括性强,容易接触到事物的共性。因此,运用中医理论为指导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方法。例如根据中医理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学说,设想以四物汤为基础方,可以结合临床表现,随证加味治疗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可取得一定止痒作用。
“异病同治”是中医在临床上常用于指导治疗的一种重要法则。秦万章认为皮肤表现如块状物、赘生物、结节、皮肤粗糙、肥厚起鳞、皮肤变硬,关节不利、肢端发绀、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水肿、苔藓样变以及唇舌青紫等,都属中医“血淤”范畴。因此,应用活血化淤方药对具有上述“血淤”症候的银屑病、疣、紫癜、硬皮病、红斑狼疮、静脉炎、肢端发绀症等15个病种、280例患者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优良的疗效。他们认为以上15种疾病的病因虽然不同,但病邪干扰机体“气血”功能造成“血淤”的症候则是共同的,因此在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活血化淤治疗取得成效。我们以清代王清任所创处方中通用的六味活血药,即当归、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为基本药物,然后结合各种疾病不同的病情加以辨证,配伍其他药物组方,共治疗结节性红斑、多形红斑、过敏性紫癜、扁平疣、银屑病等51例,亦收到较好的疗效。同样地,文献报道根据中医理论“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临床上对很多以“痛”为特点的疾病,如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红斑、宫外孕以及部分急腹症等,都可采用活血化淤、疏经通络的法则来辨证论治而取得疗效。这些都是应用中医理论“异病同治”来指导中西医结合的很好例子。
(二)以西医理论为指导 西医有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对药物的研究也有科学的实验。因此,西医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认识比较深刻,用药针对性强,所以用西医理论来指导中西医结合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此临床上有根据中药茵陈油在试管内有较强的抗浅层真菌作用的实验结果,使用茵陈挥发油醑剂治疗体癣、足癣的报道。抗疟药氯喹有增加皮肤对紫外线耐受性、抗炎症及抗组胺等作用,可以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红斑性狼疮、酒渣鼻、血管炎等一类对光敏感及变应性皮肤病。据此,从中药青蒿中提取出抗疟有效成分青嵩素治疗慢性盘状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均取得满意的结果。
银屑病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顽固性皮肤病,病因至今不明,但根据其病变部表皮细胞转换时间较正常皮肤快6~7倍的情況,目前国内外倾向于用抗癌制剂治疗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南京地区过去曾应用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药如菝葜、山豆根等治疗银屑病均取得效果。运用中药雷公藤治疗本病亦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继续试治中。此外,我们根据文献报道中药藿香、大黄对真菌有抑制作用的依据,配制了以此二药为主的浸泡剂治疗手足癣,经十多年的临床使用,证实有效,受到患者的欢迎。以上这些应用现代医学知识和实验研究资料指导中西医结合,实践证明是一种较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
(三)中西医理论共同指导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临床应用灰黄霉素治疗各种皮肤真菌病以来,证实对头癣病有很好疗效,但灰黄霉素微粒不溶于水,在口服后仅45%左右被肠道吸收,其余大部分由大便排除,而胆汁、胆盐等表面活性物质可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促进其吸收。据此,吴绍熙结合中药茵陈有清热利胆的功用,尤其是它的有效利胆成分——对羟基苯乙酮在动物实验中有明显的利胆和增加胆汁分泌的作用,因之在临床上试用15mg/kg·d的对羟基苯乙酮加灰黄霉素常规用量的一半量,即7.5mg/kg·d治疗75例中型及重型黄癣患者,并以相似类型的黄癣患者84例单服同样剂量灰黄素做对比研究,结果前一组的疗效为86.7%,而后一组疗效只有54.8%,统计学处理,二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有报道以灰黄霉素并服茵陈煎剂治疗头癣54例取得94.44%治愈率,亦有力证实了这种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科学性。
西药抗癌化学药剂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但在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往往亦杀伤了正常细胞,抑制人体免疫功能,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消化道、泌尿道等副反应。从中医理论来看,这些药物对疾病有“去邪”作用,虽能“去邪”,但可伤害人体“正气”。所以在用药时,加用一些扶助正气、补肾生髓等药物,如黄芪、人参、沙参、白术、麦冬、鸡血藤等就可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产生。根据近代各地研究证明,这些药物能使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增强,提高抗病能力,因此符合中医“扶正”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应用这种“去邪扶正”法治疗癌肿的报道不少。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在使用菝葜、山豆根、雷公藤等抗癌中草药治疗银屑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时,常配合使用有升白作用的养血补血药如丹参、鸡血藤、苦参等,并针对它们对消化道的刺激反应,佐以甘草、陈皮等和胃舒中之剂,既保证了疗效又减少了副反应,充分体现了运用中西医理论来共同指导疾病治疗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