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高热汗出,口渴饮冷,舌苔黄燥,脉弦数有力;或日晡潮热,汗出渴饮,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舌苔黄燥,甚则焦燥起芒刺,脉沉弦有力,并见手足瘛疭,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

【病机分析】高热汗出,口渴饮冷,舌苔黄燥,是气分无形热盛;日晡潮热,汗出渴饮,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舌苔黄燥,甚则焦燥起芒刺,是气分有形热结。手足瘛疭,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脉弦劲有力是肝热动风之象。气分热炽,或无形热盛,或有形热结,均可淫热于肝,导致肝经热盛,筋脉拘急,而成动风之证。

【治法】清热生津,或攻下热结,佐以凉肝熄风

【方药】白虎汤或调胃承气汤加羚羊角、钩藤、菊花、僵蚕。

白虎汤(方见前“肺胃热炽”证候)

调胃承气汤(方见前“热结便秘”证候)

【方论】气分热炽,引动肝风,其病变之由,在于气分。故治当以气分为主,视其热属无形或有形,而选用白虎汤或调胃承气汤。又因气分之热,淫及于肝,肝风已动,故须同时佐以羚羊角、钩藤、菊花、僵蚕之类药物,以凉肝清热,平肝熄风。

【验案】气热动风

狄某女 5岁 1936年11月12日初诊

发热2~3天,体温38.5℃,咳嗽气促作喘,X线透视:支气管肺炎,血常规白细胞12×109/L,两脉滑数,指纹深紫已至命关,舌红苔白腻根厚,夜间因热惊抽两次,汗出口渴,大便略干。此风温蕴热,因热动风,可用清热凉肝熄风方法。

薄荷1克(后下) 生石膏10克(先煎) 知母6克 连翘6克 芦根30克 钩藤10克 焦三仙各6克羚羊角粉0.3克(分冲) 一剂

二诊 1936年11月13日

身热渐减,体温38℃,咳喘少轻,脉仍滑数,昨日抽搐未作,口渴夜不安寐,大便仍干,小便短赤,温邪蕴热在于气分,再以清热熄风方法。

薄荷1克(后下) 生石膏10克 僵蚕4.5克 连翘10克 芦根30克 钩藤10克 羚羊角粉0.3克(分冲) 二剂

三诊 1936年11月16日

身热渐退,体温37.5℃,咳喘大减,抽搐未作,昨夜安寐甚佳,两脉弦滑,数象大减,指纹已淡,回至风关,舌红苔略厚,再以原方进退。

前胡1.5克 蝉衣3克 片姜黄3克 钩藤10克 芦根30克 焦麦芽6克 牛黄抱龙丸一丸(分两次药送下) 二剂

四诊 1936年11月19日

身热退而咳喘亦止,体温36.5℃,抽搐未作,夜寐甚安,指纹、脉象皆如常,舌苔已化,二便如常,再以清热化滞方法。禁荤腥,吃素食,注意寒暖。

前胡1.5克 芦根15克 焦麦芽10克 鸡内金10克 二剂后诸恙皆安,调理一周如常。

【按】动风一证,有虚有实,虚者多因肝肾阴亏;实者多因风火痰热。就实者而论,有在卫、在气、在营、在血之别。在卫多因卫热不解,内迫于肝,治用银翘散加羚羊角、钩藤、菊花即可;在气多因气分高热,引动肝风,治以白虎汤或承气汤加羚羊角、钩藤、丹皮即可;在营多因心营热盛,肝风内动所致,治以清营汤或紫雪丹即可;在血多因肝中血热过高,热极生风所致,治以羚角钩藤汤即可。本例是肺胃气热,内迫于肝的结果,若气热一清,肝风即可止。故用白虎汤为君,以清肺胃气分之热,佐以连翘、芦根清热解毒养阴,羚羊角、钩藤以凉肝熄风。处方虽不重在清肝凉血,但动风可止,这说明了“治病求本”,“审因论治”的重要性,也告诫我们:一见动风,就认为在血、在肝,是不全面的。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3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