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肾上腺疾病

许多肾上腺疾病均适合CT检查:①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之生化表现者;②一般X线检查或B超发现及怀疑肾上腺肿瘤者;③原有恶性肿瘤疑肾上腺转移者;④其他肾上腺疾病。

检查方法

一般在剑突下30~60mm或起自稍高于肾上极水平,下界以肾门为标志。采用层厚10mm、间隔10mm连续扫描(8~12层)。如可疑醛固酮增多症,因肿物较小,应加3~5mm薄层扫描;如高度怀疑为嗜铬细胞瘤而CT扫描显示双侧肾上腺正常,需扩大扫描范围,包括纵隔到腹主动脉分叉处,以发现异位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常规CT扫描为横断位(轴位,下图),为鉴别肾上腺、肝及肾上极肿物还可作矢状面、冠状面及三维立体重建图像或增强扫描。

正常肾上腺CT显像

正常肾上腺

注:左侧肾上腺呈“人”字形,位于肾上极、脾静脉后方与膈脚之间的脂肪间隙内,肾上腺内、外肢粗细与膈脚相近;右肾上腺呈长条形,位于下腔静脉后、肝后与膈脚之间

检查要求

肾上腺CT检查的具体要求是:①扫描前30分钟,口服60%泛影葡胺200~300ml,检查时再口服200ml,使胃、十二指肠、小肠充满造影剂增加对比,以免将以上结构误诊为肾上腺肿物;②常规平扫,必要时加薄层扫描或扩大扫描;③增强扫描主要用于迂曲的脾动脉、静脉与肾上腺的鉴别,或血管病变、恶性肾上腺肿瘤转移等的诊断。

肾上腺疾病具有特征性CT表现

1. 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皮质增生多为双侧性,其CT表现有两种可能:①多数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肾上腺弥漫性增粗,大于同侧膈脚,边界平直;极少数表现为条形影上的等密度小结。②少数表现为肾上腺形态正常。

2. 腺瘤:一般大于2cm,常呈圆形、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实质性肿块,CT值30~50HU。当瘤体较大时,密度不均匀,有钙化。对侧肾上腺正常或较小。

3. 腺癌:为实质性分叶状肿块,直径往往大于8cm,肿块中央出血、坏死液化而密度变低或不均匀。极个别肿瘤中央或边缘有散在性点状钙化灶。对侧肾上腺常正常。

4. 嗜铬细胞瘤:为圆形、椭圆形或梨形病灶,边缘清晰锐利,CT值30~60HU。瘤体可明显增强。较大肿块中央有液化则呈低密度改变,CT值接近于水的密度,无强化(图2-6-19)。多发性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可位于肾上腺内或肾上腺外,多个瘤体距离可较近或表现为大肿瘤边缘的小结节,或两个邻近的肿块影形如葫芦状。多个瘤体又可以较分散,冠状面或矢状面重建图像有助于明确肿瘤的性质。

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显像

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注:右肾上腺区见5.5cm×4.2cm×5.0cm肿块,边缘光滑,密度不均匀,边缘组织强化,中心可见低密度坏死区;病理诊断为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双侧肾上腺显影正常,而在其他部位发现肿瘤。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而CT扫描双侧肾上腺显影正常时,应想到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可能,须扩大CT扫描范围以发现病灶。恶性嗜铬细胞瘤的瘤体大,外形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如发现肿瘤侵蚀邻近器官(如下腔静脉及肝和附近淋巴结转移),可确诊为恶性。有的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直径可达8~10cm,仅靠肿块的大小并不能鉴别良恶性。

5. 神经母细胞瘤:为不规则的实性肿块,常合并坏死、出血及钙化。斑点状钙化最常见,但也可为环形或块状钙化影,化疗后钙化增多。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有轻度强化。神经母细胞瘤也可表现为无钙化的软组织肿块或脂肪密度,有或无囊性成分。

6.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先用平扫,找到肾上腺后,再做薄层扫描(3~5mm),扫描范围应包括整个肾上腺。瘤体多较小,直径0.3~0.5cm,一般不超过3.0cm。一般1.0cm以上的腺瘤能用CT准确定位;但小于1.0cm者有时显示欠佳。腺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但偏低,有轻微强化。典型肿瘤的边缘可出现薄纸样环状强化,中央仍为低密度影,这是由于腺瘤细胞内含脂类较多,形成明显的对比所致。腺瘤可位于内支、外支或介于内外支之间并与之相连。

7. 无功能性肾上腺皮质腺癌:表现为分叶状肿块,直径7~20cm。由于肿瘤内出血、坏死,常表现为低密度的不均匀区。另外,在肿瘤中央及边缘可见钙化斑。在少见情况下,肾上腺癌也可发生于两侧,或转移至肝甚至侵蚀邻近器官。另一方面,肾上腺又是转移癌常见的部位之一。转移灶可为单侧或双侧性,后者占50%以上,病灶通常较小(1~3cm),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呈分叶状,病灶密度均匀。如中央有坏死,则呈低密度,甚至呈囊性改变。

8. 肾上腺结核:双侧肾上腺肿大,外形不规则。如中央有坏死则呈不规则的低密度区(壁厚),增强后扫描见肿块边缘有强化。病变后期可表现为肾上腺的广泛钙化点并与周围粘连。

综上所述

肾上腺病变的CT鉴别诊断可归纳为:

  1. 双侧肾上腺肿块主要是转移癌、结核病、嗜铬细胞瘤或醛固酮增多症所致,后两者根据临床和化验结果可明确诊断。患者就诊时嗜铬细胞瘤多较大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瘤一般较小。肾上腺转移癌多较大且两侧大小有显著差别。肾上腺结核病变较小,两侧大小较一致并可有多发性点状钙化灶。
  2. 较大的肾上腺肿块可压迫肾上极(尤其是右肾),类似右肾上极肿块。如肿物大部分在肾轮廓内,肾盏被压变形,则为肾脏肿瘤。如大部分轮廓在肾上腺而不在肾内,压迫全肾向下移位并有肾轴的改变,则为肾上腺肿瘤。CT冠、矢状面图像重建技术可区分肾或肾上腺肿块。增强扫描时,肾脏病变增强明显,肾上腺病变增强轻微。
  3. 来源于胃的肿瘤位于肾上腺上界,小网膜囊后。网膜囊在胃底内侧,充满液体的胃底常在左肾上腺区形成一阴影,容易误为“肾上腺肿块”。如可疑,给患者口服1.5%的泛影葡胺300ml后扫描或变换体位即可明确阴影的来源。
  4. 脾大(尤其是脾结节状增大或副脾变异)往往在肾上极外上方形成结节状团块影,但其密度在平扫或对比增强后均与脾的密度相似,可与左肾上腺肿块鉴别。

肾上腺的转移性病变常表现为弥漫性损害,有时亦可呈单结节性病变。如诊断困难,尤其在CT和MRI无法鉴别时,可用PET协助鉴别病变的良恶性。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3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