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兴奋时,在心电图上描记为P波。因为P波与心房的收缩有关,所以如果心房发生某些变化时,P波的波形和宽度也随之变化。
为了理解P波的变化,有必要搞清楚正常P波为何具有这样的图形。
心脏最初发生电活动产生兴奋的地方为窦房结,但窦房结的兴奋在心电图曲线上并不表现出来。
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内,发自窦房结的兴奋首先使右心房兴奋。自右心房兴奋开始延迟约0.03秒,左心房兴奋才开始。右心房的兴奋于左心房兴奋结束前而结束。所以左右心房的兴奋时期有极微小的差。
在正常情况下,P波的开始与右心房兴奋的开始一致。P波结束相当于左心房兴奋结束时。一般认为P波的前1/3是右心房兴奋、后1/3是左心房兴奋、中间1/3大致是左右两心房兴奋而合成描记的波形(如下图)。
从解剖学角度来看,右侧胸导联(V1、V2)接近心房,所以描记出的P波大。一般情况下,心房位于左右第3~4肋间。V1、V2的电极板置于第4肋间,所以心房位置比电极板稍微偏上。
V1距右心房壁近,受右心房兴奋的强烈影响,而几乎不受左心房兴奋的影响。V1导联部位位于右心房的稍下方,所以V1电极板朝着兴奋的方向,故P波通常向上(直立)。但 有时也会出现相当于左心房兴奋的小的向下波(倒置)。
V4~V6导联位于左心房侧,所以主要受左心房壁兴奋的强烈影响。但由于远离心房,正常情况下表现为P波小而向上。
系统医学科普站点:天山医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ecg/qsecg/jblx/53.html
英文:P-on-T syndrome;
同义名:P-on-T现象、P波骑T现象。概述P-on-T综合征是指患者发生房性心律失常时,心电图有异位P波落在T波的位置
心电图特征 PP间期、PR间期均必须固定,以确保是同一起搏点的激动,多见于窦性心律,亦可见于房性心律。 交替出
逆行P波逆行P-波基本概念:起源于心房下部、房室交接区或心室异位激动逆传心房时所产生的P波极性与窦性P波刚好相反,称为逆行P-波,常
一过性窦性P波缺失窦性停搏心电图特征: 长P-P间期与短P-P间期之间无倍数关系; 长P-P间期>1.80~2.0s(白天1.80s,夜间2.0s)或长P-P间
心电图特征 P-P间期、P-R间期均必须固定,以确保是同一起搏点的激动,多见于窦性节律。 交替出现两种形态的窦性P波,其振幅互差&
常规十二导联P波振幅均<0.1mV,称为P波低电压或振幅降低。心电图特征 所有导联P波振幅均<0.1mV。 QRS波群低电压(肢体导联QRS波
窦房结内游走节律:起搏点在窦房结头、体、尾部游走不定引起P波形态、频率改变者。其心电图特征为: P波极性一致,振幅由高→低
房间隔阻滞型P波是指Ⅱ、Ⅲ、aVF导联P波呈正、负双相伴时间≥0.12s。见于不完全性左心房内传导阻滞伴左心房逆行传导,是一种特殊
心电图上具有特征性改变的是镜像右位心,有以下5个特征: Ⅰ导联上P-QRS-T波群均倒置,呈正常者的倒像。 Ⅱ与Ⅲ导联
窦性心律时,其P波形态、振幅呈间歇性改变,见于间歇性心房内传导阻滞、P波电交替、窦房结头部与尾部交替性或间歇性发放冲动等。间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