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结石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中医无此病名,从本病的发病部位与临床症状分析,应归属于中医“石淋”范畴。原因一是前列腺解剖位置附于膀胱,同属下焦;二是前列腺结石以小便淋漓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与石淋的主要临床表现相吻合。此病的发病机制为肾虚、湿热蕴结下焦,气血瘀阻,即虚实夹杂,因此,治疗上采取补肾固其本,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化石通淋治其标,并以此组方遣药,自拟二草排石汤。方中以猫须草(异名肾茶,性味甘淡,微苦,凉,归肾、膀胱、肝经,有清热利湿、化石通淋、消炎止痛功效)、金钱草为主药,二药具有较强清热利湿、化石通淋、消炎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溶石和排石作用。海金沙、琥珀以化石通淋著称,并增强二药的排石之力;牛膝、丹参活血化瘀,引药下行,为排石注入动力;熟地黄、山药、枣皮、茯苓为六味地黄汤的基本药物,补肾固本具有良好改善肾功能的作用,增强渗透压。诸药合用,化石不伤肾,补肾不恋邪,故有较好疗效。

例:王某,男,47岁。1998年11月5日就诊

尿频、尿急、排尿痛、下腹部胀痛不适3个月余。3年前患者因小便淋漓涩痛、腰膝酸痛不适曾到某医院诊治,确诊为“前列腺炎”,经西医抗感染配合中药治疗达3个月,复查此病痊愈。1998年8月,患者饮酒后突感尿频、尿急、排尿痛、下腹部胀满不适,又服氟哌酸胶囊、三金片等药物治疗,但病情仍无好转。现症:小便淋漓涩痛,时有血尿,少腹疼痛,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细弦。查腹软,双肾区无叩击痛。B超检查示前列腺探及0.6cm×0.8cm大小的强光团回声,后伴声影。诊断结论:前列腺结石声像图。西医诊断:前列腺结石。中医诊断:石淋,证系肾虚,湿热蕴结下焦,气血瘀阻。治宜补肾固本、清利湿热、化石通淋、活血止痛。自拟二草排石汤。

处方:猫须草60g,金钱草、海金沙(包煎)、山药各30g,琥珀(研末吞服)、延胡索、枣皮、石韦各15g,牛膝、黄柏、熟地黄、茯苓各20g,牡丹皮、车前子各12g,丹参18g。每日1剂,水煎,每次服100ml,每日3次。

服上药2剂后诸症有明显好转,故仍投原方1个月诸症已消。B超检查示双肾、膀胱、输尿管、前列腺无异常。随访至今未复发。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