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香港的黑社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的黑社会组织再度发展,老牌的黑社会恢复元气,而新产生的黑帮也日益壮大。20世纪40年代末,成员500人以上的黑社会组织有和安东、和胜和、和利和、和洪胜、和义堂、和胜堂、和勇义、和合图、和义和、同新和、联英社、单义、粤东等。20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14K、敬义、马交仔、青帮等集团。潮州人的帮会组织有福义兴、新义安等。由粤帮人士集合起来的“同乐”,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其成员多是由东南亚各地到香港谋生的青年。“义群”则是潮州籍的职业司机的帮会组织。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内地偷渡到港人数的增加,形成了“大圈帮”。“大圈”原是帮会黑话,黑道称“城”为“圈”,内地偷渡者初多为广州人,老香港多有称广州为“大城”者,故而得名。大圈帮因无技谋生,故多从事贩毒、凶杀、抢劫等犯罪活动。

香港黑社会成员共计19万人以上,规模较大的有和胜堂(成员为5500人)、和义堂(5000人)、和安乐(3万人)、和胜和(1.7万人)、单义(1万人)、同新和(5000人)、福义兴(2万人)、新义安(1.5万人)、联英社(7000人)等。 [1]其时,青帮也曾企图在香港扎根。1949年4月,当共产党和解放军进入上海之时,杜月笙带着亲信离沪赴港,而长期以制毒贩毒为业的潮州帮,也来到了香港。年老体衰的杜月笙在香港并不如意,1951年8月杜归西后,青帮势力在香港连遭打击。其后青帮中辈分最高者为上海来的李裁法,李正当壮年,手段也八面玲珑,拥有不少徒众。李裁法企图东山再起,1951年初,他定于在跑马地举行青帮“开坛盛典”,不料遭警方干预而被迫取消。此后,李裁法转入地下,秘密收徒纳众,扩展实力。但无奈广东人对青帮了解甚少,并无兴趣。为争夺地盘,李裁法率部与“陀地”帮对垒斗殴,结果大伤元气,终于猛虎不敌地头蛇而偃旗息鼓。

黑社会大多从事贩毒。李裁法就曾将从鸦片中提炼吗啡的技术带到了香港。黑道曾出现大毒枭,如跛豪夫妇为新义安的大阿哥,号称“毒玫瑰”的陈燕卿及其保镖陈军堡是敬义的首领,马惜如、马惜珍兄弟为福义兴的头目,沙尘超则是“水房”的中坚分子。而其中能量最大的是拥有8万徒众的14K。

14K的贩毒经历

14K原是国民党组织的地下外围机构。1949年春,解放军挥师南下,国民党在华南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毛人凤为部署后备力量,密令第二处联络洪门头目葛绍煌,以广西一洪门山头为基础,设立“洪发山”,重建内八堂。其总部门牌为广州西关宝华路14号。这个新山头即称14K,K为KARAT的缩写,取其纯正坚硬之意。1950年,葛绍煌率领各堂香主及骨干到香港。他以洪门正统自居,将洪门历史上的“反清复明”改为“反共复国”,后带心腹跑到台湾效忠去了。于是剩下的徒众便成了香港14K的开堂元凶。

14K为在香港发展,曾与当地黑社会进行了30余次大火并,终于在黑道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此后,14K便开始招兵买马,势力迅速扩大,到20世纪60年代已有8万成员(包括“挂篮灯笼”者在内,即未履行香堂手续,仅获得某头目承认为门下弟子者)。到20世纪70年代它又向境外发展,很快成了澳门最有势力的帮派组织。

14K分为六个“堆”:忠、孝、仁、勇、毅、义。其招牌诀为:“龙飞凤舞振家声,招牌一出动天庭,K金14为标记,誓保中华享太平。”初代香主是陈仲英,后由欧标继任。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国民党的支持下,为非作歹,曾制造如1956年“港九大暴动”等暴行。14K的许多新辈虽然还扛着洪门字号,使用帮会制度,但以往“重江湖规矩”的传统却被排除,取而代之的是不择手段聚钱谋利。于是,贩毒逐渐成为14K的中心活动。

由于香港的毒业已被“潮州帮”控制,14K便转向海外发展,与台湾黑帮携手合作,共同谋求国际贩毒市场。他们首先派人到泰国,与金三角贩毒集团取得联系。然后从曼谷走私海洛因入境。14K着力开拓海外市场,荷兰便是其选定的一大基地。他们把金三角的海洛因运入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然后走私到德国、法国、比利时和丹麦等国。在整个欧洲的毒品市场中,14K等香港黑帮组织已经可与当地的黑手党分庭抗礼。1971年到1975年间,荷兰的海洛因市场甚至几乎全由14K包办。此间的头领是一殷姓华人,后被黑帮暗杀;接着,14K派一首领接替,但又遭刺杀。此后14K在荷兰一蹶不振,其地位被新加坡的华人三合会替代。14K转而在鹿特丹和海牙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才又收复失地,再度占据过去的毒品市场。

潮州帮药剂师

潮州帮是支撑中国近代鸦片业的主要支柱之一,他们垄断鸦片业近百年,即使是在杜月笙的时代,也独占一席。而当代海洛因的兴盛与泛滥,说起来仍与潮州帮药剂师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抗战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的潮州帮鸦片商已开始生产海洛因,他们不仅控制了中国的海洛因市场,而且,还将产品推向了世界各地,如美国已是中国海洛因的一个重要市场。国民党势力退出大陆时,在上海的潮州帮毒品商人也纷纷南下到了香港。潮州帮的鸦片商很快在此地获得了新生:一方面,香港有无数的潮州人,上海潮州帮很快与这些地头蛇融为一体;另一方面,香港这个亚洲的贸易港商业繁荣、车水马龙,毒品的需要量极大,于是他们再操旧业,依靠雄厚的资金,更依靠高超的制毒技术,在香港的鸦片业站稳了脚跟。同时,着手恢复制造海洛因,到20世纪60年代,潮州帮生产的2号、3号海洛因不仅在香港,而且在东南亚的瘾君子里赢得了声誉。他们遂与帮会合作,打入了泰国,在曼谷附近建起了海洛因工厂,生产3号海洛因,逐渐控制了曼谷的鸦片和海洛因市场。越南战争时期,香港的海洛因是美军士兵最向往的“神品”。

20世纪60年代起,金三角毒品王国渐成雏型,国民党残军、毒品王国的超级人物罗星汉及后来的昆沙,均邀请香港的潮州帮药剂师到金三角试制并生产海洛因。金三角丰收的罂粟、强大的贩毒集团的武装,再加上潮州帮药剂师精湛的技艺,使金三角的海洛因品质飞速提高,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纯度达到90%以上的4号海洛因也应运而生。从此,金三角的海洛因远销欧美,那时,4号海洛因的主顾几乎都是欧美人。 [2]潮州帮药剂师因与金三角毒枭联合而另辟新径,但其在香港的老巢遭到警方的无情打击。香港自设立廉政公署后,向黑恶势力发动进攻,一举摧毁了高级警官中的毒枭包庇网,从此潮州帮一蹶不振,毒品贩运业遂转移至14K等新生代黑帮的手中。

世界最大的海洛因实验室

20世纪40—50年代的香港,鸦片流行。后来警方展开禁毒,有浓重气味的鸦片烟膏常常被警犬所发现。于是,瘾君子们转向了吗啡和海洛因,从而刺激了香港的海洛因生产,战后的香港也因之替代上海成为海洛因的毒窟。

此时的香港早已成为著名的国际毒品中转站。世界各国的毒枭均企图打入香港,人类所有的毒品品种几乎都可在香港找到。

秘密贩入香港的海洛因来源于金三角。20世纪80年代由于金三角罂粟丰收,因此大量的海洛因原料走私到香港。以1986年香港查获的海洛因案件来看,仅秘密加工厂就破获9座,缴获海洛因原料67公斤和3号海洛因322公斤。1989年6月23日,香港地区警方联合泰国警方,成功地破获一起自泰国偷运毒品来港的大案,查获4号海洛因396公斤。

泰国向香港地区贩毒的手法多样,但贩运途径主要分为海路和空路。海路是将毒品藏匿于货柜,如家具、冰柜、雕像内,由货轮运往香港,或直接销往各地;有些也靠渔船运出,曾使用拖网渔船,大规模贩毒。而空路主要靠观光客托带、夹带,虽一次所带有限,但人海战术,积聚起来的数量便十分可观了。

大麻则主要来自菲律宾和泰国。1985年香港缉获的大麻树脂为167公斤,1986年是92公斤。其中的大麻叶来自菲律宾和泰国,大麻树脂和大麻油则来自尼泊尔。1990年7月12日,又破获一起香港开埠以来最大的大麻走私案,缴获大麻980公斤。

此后,南美的毒枭也打入了香港,企图在这个世界最繁忙的毒品中转站立足。1993年港警在沙田破获一个国际贩毒集团,毒枭配备了自动步枪,警方从一持有秘鲁护照的男子处查获可卡因11.5公斤,价值1300万港元。这是香港查获的最大的可卡因案。 [3]

其他毒品也时有发现,如滥用安眠酮也是香港较突出的社会问题。1986年收缴的安眠酮粉有34公斤,片剂达27万粒以上。 [4]此外,国际贩毒分子还将香港作为安非他明的中转站,向日本、美国等地走私安非他明。20世纪90年代起,“冰毒”也侵入香港,1994年8月,香港警方破获了世界第二大“冰毒”案,缴获原拟运往日本的“冰毒”100公斤。

毒品的优厚利润,驱使一代代亡命之徒加入贩毒队伍。从泰国贩鸦片到港零售,一般即可获得十余倍的暴利。

中国香港、泰国两地1公斤鸦片价格比较

中国香港、泰国两地1公斤鸦片价格比较

资料来源:香港海关资料,转引自《香港档案》,第161页。

贩毒组织有着高效率的零售网络。在20世纪70年代,他们就已使用BP机呼叫系统,后来这一方法被手机替代。贩毒者为安全起见,常临时通知顾客,顾客接到通知后按其指示提货。有时也利用邮递员,把毒品直接送到顾客手里。顾客多时,贩毒者还利用电影院进行交货。当他们收到货款和订货单后,便将电影票分赠顾客,待顾客按号入座,电影开场后,他们就会把毒品送到顾客手上。总之,零售的方法随时会变化更新。

毒品瘾者群

20世纪90年代前,在香港的400多万人中,吸毒者约有10万人,所占比例居世界首位。多数吸毒者是地位低下的劳工阶层,他们住在狭窄拥挤的贫民窟里,繁重的工作、单调的生活,使他们很容易与毒品亲近。在旧式屋村里,人口稠密,如荃湾的大窝口和石篱,东九龙的慈云山、黄大仙和观塘等地,均是底层体力劳动者的集居地。那里老年和壮年人吸毒状况严重。毒品泛滥时,在慈云山、黄大仙的茶档、公园等处,都是毒贩与吸毒者出没的地方,甚至有人公开叫卖毒品。

在战前,香港的吸毒者几乎全部是抽鸦片的,而警方的长期禁烟,却意外的将多数吸毒者赶入海洛因的怀抱。到1971年时,使用海洛因的人占吸毒者总数的80%—90%。香港的吸毒者初使用3号海洛因,方法是“追龙”“吹口琴”和“放高射炮”。将几粒3号海洛因放在一块铝箔上,点燃火柴,当海洛因粒熔化散发出烟气时,使用一纸筒吸烟的即“追龙”,若用火柴盒盖吸的称“吹口琴”,将海洛因粉末放入香烟内吸食,叫“放高射炮”。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青少年吸毒现象日趋严重,尤其是小学五六年级以上的学生。他们吸毒的原因,有的是出于好奇心,自认不会上瘾,结果坠入毒窟而难以自拔;有的是帮会引诱青少年吸毒,上瘾后便被控制利用。

1977—1982年香港吸毒者年龄分布

1977—1982年香港吸毒者年龄分布 1977—1982年香港吸毒者年龄分布

资料来源:香港布政司署禁毒处档案,转引自《香港档案》,第165页。

此后,在香港青少年的犯罪中,贩毒吸毒高居第一位。1994年在香港新增加的4000余吸毒者里,21岁以下者就有2000多人。而且,年龄继续下降,最小的仅7岁。 [5]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