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金三角”,狭义专指东南亚中南半岛腹地湄公河与夜赛河交汇处的缅、老、泰三国结合部,广义则包括缅甸东北部、老挝西北部和泰国北部近20万平方千米的广大地区。据有关资料,“金三角”毒源地的鸦片产量,最初为每年数十吨,20世纪60年代达到200吨。1989年上升为2400吨,1991年突破3000吨大关(25)。种植面积按每亩年产鸦片2千克、每公顷30千克的平均值估算,大约在10万公顷左右。随着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对“金三角”毒品外销的查缉堵截和替代种植的积极推进,以及以阿富汗为主体的“金新月”毒品生产的崛起而形成的地下市场竞争的挤压,便长期维持在种植面积10万公顷,年产量3000吨上下。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2003年调查所获数据,2002年“金三角”地区的种植面积,分别为缅甸8.14万公顷,老挝1.2万公顷,泰国507公顷,合计9.39万公顷(26)。
与此同时,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金三角”出现海洛因加工厂,到1987年年产海洛因51吨,1989年128吨,1992年进一步上升为180吨,2000年达200吨,海洛因加工厂则增加到60多个,其中缅甸北部51个,老挝西北部4个(27)。所种鸦片中的绝大部分用于加工海洛因,而所产海洛因中的90%左右用于对外走私,从而最终完成了毒品生产的“白色化”进程,使“金三角”毒源地从“鸦片王国”蜕变为“海洛因王国”。而就在从鸦片到海洛因的传统毒品“白色化”进程中,在国际毒潮的影响下,以“冰毒”为代表的苯丙胺类新型合成毒品又在“金三角”异军突起并迅猛发展,形成与传统毒品平分秋色的毒情态势新格局,由此造成更大的污染和危害(28)。
总之,作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毒品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造成了较为严峻的国际毒情形势。近年来在传统毒品屡禁不绝的同时,新型合成毒品的走私贩运和滥用问题又日益凸显出来。以“摇头丸”为例,2001年“摇头丸”缉获量排前10位的国家为荷兰、美国等(占全球缉获量的91.9%)。其中占全球缉获量10%以上的前5位分别为荷兰、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中国位居第六,占比为5.9%(见表2-7)。
表2-7 2001年“摇头丸”缉获量排列前10名的国家
名 次 | 国 家 | 千 克 | 占比(%) |
1 | 荷 兰 | 981 | 21.6 |
2 | 美 国 | 854 | 18.8 |
3 | 英 国 | 653 | 14.4 |
4 | 加拿大 | 506 | 11.1 |
5 | 德 国 | 458 | 10.1 |
6 | 中 国 | 270 | 5.9 |
7 | 法 国 | 150 | 3.3 |
8 | 比利时 | 119 | 2.6 |
9 | 墨西哥 | 102 | 2.2 |
10 | 西班牙 | 86 | 1.9 |
合 计 | 4179 | 91.9 |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禁毒署《2006年世界禁毒报告》相关资料翻译整理所得。
而到2004年,“摇头丸”缉获量排前10位的国家为加拿大、比利时等(占全球缉获量的89%),其中占全球缉获量10%以上的有4国,分别为加拿大、比利时、澳大利亚、荷兰,中国位居第七,占比为4%。可见摇头丸流向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前10国总量由2001年的4179千克增至7452千克,增长率为78.3%。其中增幅较大的是加拿大、比利时与澳大利亚,增长率达到200%以上,最高的比利时竟达至1000%以上(见表2-8)。
表2-8 2004年“摇头丸”缉获量排列前10名的国家
名 次 | 国 家 | 千 克 | 占比(%) |
1 | 加拿大 | 1632 | 19 |
2 | 比利时 | 1500 | 18 |
3 | 澳大利亚 | 1335 | 16 |
4 | 荷 兰 | 1073 | 13 |
5 | 英 国 | 673 | 8 |
6 | 美 国 | 326 | 4 |
7 | 中 国 | 300 | 4 |
8 | 法 国 | 213 | 3 |
9 | 德 国 | 205 | 2 |
10 | 南 非 | 195 | 2 |
合 计 | 7452 | 89 |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禁毒署《2006年世界禁毒报告》相关资料翻译整理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