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抽吸术(liposuction technique),简称吸脂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美容外科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负压吸引将皮下过多的脂肪组织以颗粒状或液态形式吸除,从而达到形体美容的目的。

此项技术兴起于欧洲,早在19世纪即出现了皮下脂肪切除整形。20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了小切口局部脂肪刮除术,却因感染及损伤等严重的并发症,而以失败告终,至80年代在原有吸脂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由“干性抽吸法”即在抽吸部位不注入任何液体和药物直接抽吸发展至“湿性抽吸”,即在抽吸部位注入大量生理盐水(内可加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等药物)后而抽吸,由单一的负压抽吸发展至电动式抽吸法及超声吸脂、电子式抽吸及注射器式抽吸。

适应证

无严重心、肝、肾疾病及高血压的局部脂肪堆积者均可接受。一般以局部脂肪堆积或以局部脂肪堆积为主的轻、中度肥胖为最佳适应证。周身弥漫性单纯性肥胖有弯腰、下蹲、步行等障碍者,也可经手术得到改善,并部分改变其外形。至于受术者年龄,考虑到皮肤的松弛及回缩和弹性情况,一般以18~50岁之间为最佳。抽吸的部位多以腹部、腰部、臂部及大腿内、外侧等处为多。

吸脂术的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人出生时脂肪细胞数目相对固定,在此基础上随着年龄增长有所增加,至成年后其细胞数量保持恒定。成年人的肥胖只是脂肪细胞体积增大,而未增加数目。药物及非手术治疗肥胖,只能使膨大的脂肪细胞体积缩小,并不减少数目。影响局部脂肪代谢障碍的因素包括遗传、内分泌、饮食习惯等。即使严格控制饮食,进行健美锻炼,由局部脂肪代谢障碍引发的脂肪局限性堆积也难以消失。吸脂术减少了脂肪细胞的数目,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术后长久有效,可以改善人的形体并增加了形体曲线的魅力。

皮下脂肪分为两层:蜂窝层和板状层,蜂窝层脂肪位于真皮下浅层,广泛分布于全身,它是由小的脂肪球组成,肥胖时此层会增厚。板状层脂肪位于真皮下深层,在浅筋膜层和深筋膜层之间,是由大的脂肪球组成,疏松地分布在广泛的筋膜间隔内,比蜂窝层脂肪更疏松。它仅出现在某些区域,如腹部、大腿内侧、上臀部等。肥胖患者板状层比蜂窝层明显增厚,一般是正常人的8~10倍,蜂窝层是正常人的2倍,因此,影响人的形体的主要是板状层。Illouz认为人体肥胖主要是深层的脂肪细胞肥大所致,抽脂术主要去除深层脂肪;而Casperoni和Barry都认为深浅两层均有肥大,提出了全层、广泛吸脂的观念。我们的体会是抽吸深层脂肪细胞,可以明显地改善体形及减肥;而浅部真皮下蜂窝层脂肪球紧密地嵌在表浅筋膜纤维隔内,抽吸浅层时可改变皮肤的弹性,使松弛的皮肤能弹性回缩,有利于皮肤的塑形。因此,我们认为进行全层脂肪抽吸其术后塑形效果会更好。

吸脂术的种类

脂肪抽吸根据抽吸工具的不同分为以下方法:电动式抽吸、超声式抽吸、电子式抽吸、注射器式抽吸。

  1. 电动式吸脂: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负压电动吸引器吸除皮下过多的脂肪组织,从而达到体形美的目的。
  2. 超声式吸脂:原理是利用超声波作用于脂肪组织发生理化及生物学效应,选择性地破坏、乳化脂肪组织,而对血管神经、淋巴管组织无损伤,失血少,最后通过负压吸引将乳化的脂肪组织抽出,超声式吸脂又分为体内、体外两种方法。
  3. 电子去脂术:其原理是应用高频电场在人体内皮下脂肪层产生热效应,使脂肪加热,直至脂肪细胞破裂,不损伤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管,同时电刺激对治疗区皮肤有显著的紧缩作用。
  4. 注射器式吸脂:使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规格20~60mL,配以吸脂专用针及针芯固定器或蚊式钳,与传统电动式负压抽吸原理相同,但其有许多优点:①设备简单;②操作简便,易于控制;③损伤小;④尤其适用于小范围脂肪抽吸,抽出的脂肪颗粒便于移植利用。

以上多种方法的抽吸皆在以肿胀技术(即湿性法)的原则下进行,简单说就是在抽吸前将肿胀液充注在抽吸部位,然后才能完成抽吸的过程。戚可名肿胀液的配制大致为:2%利多卡因40mL(0.08%),1:1000肾上腺素1.0mL(1:100000),5%碳酸氢钠10mL(6mmol),生理盐水加至1000mL,其pH7.2~7.4。其中碳酸氢钠的作用是中和利多卡因的pH,以减轻局部烧灼和疼痛感。在超声式吸脂时可将肿胀液中1000mL生理盐水改为生理盐水、蒸馏水各500mL。几种抽吸方法各有优缺点,但相对来说超声式吸脂及电子去脂损伤小。目前几种方法都在使用。

脂肪抽吸路径

几乎身体所有肥胖部位均可以抽吸,无论在何部位抽吸,进针点的选择都应做到隐蔽,避开重要血管、神经及器官,操作方便,易于均匀抽吸。

局部肥胖的常见部位

各部位吸脂的路径图

各部位吸脂的路径图

股外侧脂肪抽吸前后

股外侧脂肪抽吸前后比较

下腹部脂肪抽吸前后

下腹部脂肪抽吸前后比较

脂肪抽吸的方法

脂肪抽吸可以选择的麻醉主要有: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抽吸量在2000mL以下或在门诊完成的脂肪抽吸,一般均可选择局部肿胀麻醉。

根据抽吸的需要在手术区以同心圆画出抽吸的范围并做标记,完成麻醉后选择区域内隐蔽处做切口或刺孔,右手持吸头,经切口或刺孔准确插入吸管,左手掌握抽吸的深度,吸管的侧孔朝向需要抽吸脂肪的部位,一般先从深层开始做同一层次多隧道、放射状反复拉锯式抽吸。然后再在浅层做相同的抽吸,动作要求轻、柔、慢,利用左手的掌面来感觉、控制抽吸脂肪部位的深浅及方向。如在松弛的部位,可用左手将抽吸皮肤握起在其中抽吸,抽吸时注意观察抽吸液的颜色,如有明显的血性液应及时改变抽吸的方向和部位,抽吸时应避免在一个地方长时间的反复抽吸,可呈放射状方向或扇形进行移位抽吸,保证抽吸部位平整,避免术后凹凸不平现象。通过深浅两层的全层抽吸,使吸脂效果更好。抽吸完,手指捏起的皮肤厚度应在1.0cm以下。

脂肪抽吸

脂肪抽吸

脂肪抽吸后

脂肪抽吸后

并发症及预防

总的来说,脂肪抽吸术是比较安全的,早期文献报道的严重并发症有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死亡等,随着肿胀技术的应用及设备的改进,这些情况已明显减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

  1. 皮肤淤斑,可在2~3周内基本消退;
  2. 感觉减退,于3个月内可恢复正常;
  3. 血肿和假性囊肿,适当的压力包扎和术后引流可预防其发生;
  4. 皮下硬块,可于术后4周左右消失,理疗有助于皮下硬块的消退;
  5. 外观不平整。吸脂过程操作不均匀所致,严重的凹凸不平可通过再次抽吸纠正。

手术前后的处理

除常规手术前查体、实验室检查外,还应在术前对所吸部位进行测量、记录、照相,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抽吸量较多时(2000mL以上)可适当补液,局部给予加压包扎,需住院或留院观察。手术后穿戴弹性衣裤2~3个月。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3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