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发热,咳喘,咳吐脓臭痰,甚则痰中带血,胸背疼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 本病多因风热外袭,痰热内结所致。《黄帝内经》:“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就是指的这个道理。痰热壅肺,则发热。肺失清肃,则咳喘。热盛肉腐,则成痈而化脓血。痰热阻肺,气血运行不畅,则胸背疼痛。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内蕴之象。

【治法】 清肺涤痰,逐瘀排脓

【方药】 苇茎汤合桔梗汤

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苇茎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 薏苡仁半升 瓜瓣半升 桃仁三十枚

右(上)四味,㕮咀,内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有所见,吐脓血。

桔梗汤 《金匮要略方论》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右(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方论】 方中苇茎(即芦根)清泄肺热为君药。薏苡仁清利湿热排脓为臣药。更佐以瓜瓣祛痰排脓。桃仁活血逐瘀。此四药共奏清热化痰,逐瘀排脓之效。不论肺痈将成或已成均可服之。将成者服之,可促其消散,已成者服之,可使脓痰瘀血排出体外。加入桔梗不但止咳,更有祛痰排脓之功。配入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根据我们临床经验:肺痈脓已成,咳吐大量脓血臭痰者,可于上方中加入银花、连翘、黄芩、败酱草、鱼腥草、贝母、赤芍等,以增强清热祛痰,逐瘀排脓之效。

【文献选录】

①“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有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捄,脓成则死。”(《金匮要略方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同上)

【按语】 张仲景在这两段条文里,详细地讨论了肺痈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明确地指出了肺痈的病因是风热邪气,病机是风热入肺,气血凝滞,蓄结痈脓。他的这种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验案】 肺痈

姚某女 56岁 1963年5月7日初诊

发热7~8天,体温38.3℃,咳嗽头痛,咽红痰吐不爽,曾服止咳糖浆、复方甘草合剂、咳必清、枇杷露等,咳嗽未减,身热不退,今晨咳嗽胸痛,吐脓血数口,味臭且黏,继则痰中带血,胸胁作痛,舌苔黄腻,质红且干,两脉弦滑而数,大便略干,小便不多、色黄,心烦口渴。此风温蕴热,互阻于肺,发为肺痈,可用千金苇茎汤法加减治之。

鲜苇茎60克 冬瓜子30克 桃仁10克 苦桔梗10克 薏苡仁25克 生甘草10克 甜葶苈3克 犀黄丸6克(分2次药汁送下) 二剂

二诊 1963年5月11日

身热渐退,体温37.5℃,咳嗽渐减而痰血亦轻,痰吐味臭,两脉弦滑略数,胸中时时作痛,舌红苔腻浮黄且干,肺痈重证,再以清肃化痰,逐瘀排脓。

鲜苇茎60克 冬瓜子30克 前胡3克 川贝母10克 杏仁泥10克 桃仁10克 薏苡仁25克 苦桔梗10克 生甘草6克 黛蛤散12克(布包) 犀黄丸6克 三七粉1.5克(分2次药汁送下) 三剂

三诊 1963年5月15日

前方连进三剂,身热已退净,体温36.9℃,咳嗽大减,痰吐甚少,已无血脓臭味,自觉胸痛亦止,两脉弦滑,数象亦差,舌红苔腻略黄,饮食二便如常,改用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之品。

鲜苇茎60克 桃仁6克 茜草10克 川贝母6克 薏苡仁25克 赤白芍各18克 北沙参25克 犀黄丸6克 三七粉1.5克(分2次药汁送下) 三剂

四诊 1963年5月19日

身热退而咳嗽亦止,脓血臭痰未再吐,胸痛已止,舌脉如常,病已向愈,议用调补脾胃,以后天扶先天,辛辣油腻之品暂为禁服。

茯苓10克 北沙参18克 生白术6克 炙甘草、白扁豆各10克 生熟薏仁各12克 冬瓜皮子各15克 五剂

五诊 1963年5月26日

近来症状完全消失,饮食二便如常,曾肺透视正常,嘱其再休息一周可工作。

【按】 《黄帝内经》云:“热盛则肉腐,肉腐则生脓”。肺痈就是温热入肺致肉腐的结果。但肺痈有成脓与未成脓之分,初起与后期之别,一般应分四期治疗。兹将赵友琴先生(为清代光绪年间太医院院使(即院长),尤精于内、难、温病、伤寒)治肺痈四法附录于下,以供参考。

初期:肺痈未成,发热微恶风寒,兼有咳嗽,喘憋,痰多微黄,胸痛,苔薄黄,脉浮数。治以辛凉清解,肃肺化痰,可用下方。

薄荷3克 前胡6克 贝母12克 杏仁10克 苏子10克 黄芩10克 生石膏12克 鲜芦茅根各30克

中期:壮热不恶寒,咳喘,痰黄稠,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治以泄热化湿,肃肺消痰,可用下方。

甜葶苈6克 前胡6克 黄芩10克 桑白皮12克 皂角6克 桔梗10克 生甘草6克 银花15克贝母10克 醒消丸6克(分2次服)

极期:壮热,咳喘胸痛,吐脓血痰,或脓臭痰,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治以清化痰热,活血通瘀,可用下方。

鲜芦根90克 冬瓜子30克 桃仁6克 苡仁30克 鱼腥草30克 甜葶苈3克 黄芩10克 皂刺3克 银花30克 犀黄丸6克(分2次服)

后期:余热不退,脓痰渐净,身疲气短,苔薄质红而瘦,脉细弦小数。治以甘寒养阴,活血通络,可用下方。

南北沙参各30克 麦冬10克 贝母10克 桔梗10克 生甘草6克 生黄芪12克 苡仁30克 赤芍10克 地骨皮10克 桑白皮10克 丹皮10克。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3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