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子疫苗是利用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机制来阻断生殖过程中的某一环节,使正常的生殖生理活动被中止,从而产生抗生育效应。抗精子疫苗是处在发展阶段的一类新的免疫避孕方法,目前尚未有一种精子成分研制成的避孕疫苗可在临床应用。

精子的抗原性早在100多年前已被科学家所发现。奥地利学者Landsteiner和俄国学者Metchnikoff 于1899年各自独立试验,将豚鼠精子同种免疫得到抗豚鼠精子的抗体,这种抗体在有补体存在时,可以抑制精子运动。这一实验是精子免疫试验的开端,证实了精子具有抗原性并能诱发出特异性抗体,而且抗体能够影响精子功能。

应用精子抗原发展一种免疫避孕疫苗可行性源于早期两方面的证据。一类来自于动物和人的实验性免疫研究:

  1. 将精子或精液或成熟睾丸的匀浆,对雌性动物免疫,引起了生育力降低或不育;
  2. 1920~1930年间至少有12次试验,反复给女性注射没有加入免疫佐剂的精液或精子,能够产生抗体和造成不育,如1932年Baskin给20位具有生育力女性分别注射其丈夫的精子,这些女性均产生了抗精子抗体,抗体可维持达9~12个月,在抗体持续期内不受孕;
  3. 抗体滴度下降至阴性,女性可再次怀孕;
  4. 免疫雄性动物和前列腺癌患者诱导出精子生成缺乏。

另一类是抗精子抗体的临床观察,1959年Rümke和Hellinga首次发现3%的不育男性血清中有抗精子抗体,这些阳性血清使精子自发凝集。继而,Franklin和Dukes在1964年报告不孕女性血清的精子凝集阳性率明显偏高;70%的男性结扎输精管后产生了抗精子抗体,但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至少10%的男性或女性不育患者是由于抗精子抗体引致不育,而这些男、女不育患者身体是健康的。这些事实提示,对精子抗原的人工主动免疫有可能调控人类生殖。1937年美国给以精子为抗原的“精子毒性疫苗”授予了专利。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研究发展和培训规划署(WHO,HRP)成立了专门的生育调节疫苗项目组,组织协调进行免疫避孕疫苗的研制,筛选出了几种抗精子疫苗的候选精子抗原。近三十多年来,借助生化技术、免疫印迹法、DNA重组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等,从精子酶、精子膜和精子表面蛋白质筛选到一批精子特异抗原,其中个别已制成疫苗在动物进行抗生育试验。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5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