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产生为绝 大多数学者所完全接受的前列腺炎 分类方法。

传统分类方法

根据前列腺炎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病理学等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患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可将前列腺炎分为急性前列腺炎与慢性前列腺炎;根据病原学不同,则可分为细菌性前列腺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淋菌性前列腺炎、真菌性前列腺炎和滴虫性前列腺炎等;根据前列腺的病理变化,可分为特异性前列腺炎与非特异性前列腺炎;以往主要采用以“四杯法”为基础的传统分类方法,即将前列腺炎划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cute bacterial prostatitis,ABP)、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bacterial prostatitis, CBP)、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CNP)和前列腺痛(prostatodynia)4种类型。

NIH分类法

1995年,NIH在过去综合分类的基础上对前列腺炎进行了重新分类,为多数国际社会和学术团体所接受,建议推广使用。

I型: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Ⅱ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Ⅲ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CP/CPPS)。

Ⅲ型前列腺炎又可进一步分为ⅢA型和ⅢB型。ⅢA型为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也称为无菌性前列腺炎,在患者的精液、挤压前列腺分泌物(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n,EPS)或前列腺按摩后尿液标本中存在有诊断意义的白细胞,ⅢB型为非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在精液、EPS或前列腺按摩后尿液中不存在有诊断意义的白细胞。

Ⅳ型:无症状的炎症性前列腺炎( asymptomatic inflammatory prostatitis,AIP)。

临床上,I、Ⅱ型前列腺炎约占5%-10%,Ⅲ型前列腺炎占90%-95%,Ⅳ型前列腺炎的确切发病情况还不清楚,根据初步的研究结果推测也不少见,有报道无症状男性中有20%-30%人的前列腺液内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

其他分类

探索不同条件下慢性前列腺炎的分类或亚类十分必要,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和可能的病因,制定具有显著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国外学者Shoskes等将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区分为6个类型:泌尿(urinary)、社会心理(psychosocial)、器官特异性(organ-specific)、感染(infection)、神经/系统性(neurologic/systemic)、疼痛不适(tenderness)6类,简称UPOINT。UPOINT系统是一个新的诊疗模式,并在治疗上获得了一定突破,患者还可以使用网络工具进行UPOINT临床类型的自我判定,但此分型标准尚未被临床广泛接受,仍然不能完整覆盖这个疾病,可能还有多种亚型存在,部分专家建议将勃起功能障碍(ED)作为第七个症状,组成UPOINTE系统。精索静脉曲张是成年男性常见病,常与慢性前列腺炎同肘存在,并且在发病机制上都属于盆底静脉丛性疾病,表明两者间存在某种关联性。对于慢性前列腺炎合并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通过联合迈之灵药物强化疗效,而且安全性良好,伴有梢索静脉曲张的慢性前列腺炎可能成为另一个新亚型。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5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