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原因
好奇心驱使
好奇心是个体在遇到新奇的事物后,引起注意、产生操弄意念等一系列的内在心理变化。其强弱程度与外界刺激的新颖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越新奇、越复杂,越容易产生好奇心。毒品作为政府、学校、家长明令禁止接触的物质这一特性本身即决定了它能引起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此外,毒品的神秘性进一步提高了它对青少年的诱惑力。毒品被明令禁止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贩毒分子的毒品买卖活动都是在地下秘密进行的,毒品的这种神秘性常常会激起一些青少年的想象和疑问。其次是吸毒行为的隐蔽性。绝大多数青少年没有亲眼见过吸毒的真实情景,青少年对毒品的疑问和想象持续一段时间后,就有可能对毒品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使之产生一种不亲身体会就不快的强烈欲望,总想通过直接或间接手段千方百计地靠近毒品,观察毒品,甚至目睹吸毒者的吸毒行为。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一些青少年抱着体会吸毒是什么感觉、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和毒品发生实质性接触。因好奇心而染上毒瘾的青少年占青少年吸毒总数的70%以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50%以上的中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尝试一下毒品的味道,如此高的比例固然与好奇心有关,但更与不知道毒品的危害有关。
缺乏正确的药物滥用知识
部分青少年对有关毒品的正确知识缺乏或有错误的认知,不了解可造成滥用的药物种类,以及这些药物的作用和危害,从而开始尝试毒品,并最终染上毒瘾。一项对500名吸毒青少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吸毒前对毒品没有多少了解的占52%,对禁毒法律一无所知的占57%。另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5%以上的吸毒者在染上毒瘾前均认为吸一口毒品不会上瘾。
家庭因素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家庭是人类社会化的第一站,父母成为子女主要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身教、家庭和睦程度、家庭沟通是否顺畅、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在许多情况下,家庭为青少年提供了保护和稳定、支持的环境。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家庭会增加其成员滥用药物的危险,已有的许多研究发现青少年药物依赖和某些家庭因素相关,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
家庭缺少管理
家长未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责任,对孩子完全忽略。家庭教育采取的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家长对子女缺乏管理和监督,缺乏关心和耐心,使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约束,无人管教,容易寻求同伴的支持,受同伴的影响大。一旦交友不慎,很容易出现药物滥用问题。
家庭关系紧张、冲突,负性的沟通模式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早期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以及以后的发展会带来深远影响。研究表明,药物依赖者的家庭成员在相互间的情感联系、沟通交流和支持方面均显著比非药物依赖家庭少,而公开表露愤怒情绪和攻击行为显著多于非药物依赖家庭。夫妻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佳、家庭成员间很少交流、彼此间缺乏支持,常以发怒、争吵等方式沟通的家庭,其子女使用药物的危险性更高。广州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36%的吸毒青少年在吸毒前存在家庭破裂、家庭关系紧张。
家庭不良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父母对孩子采取“宽容与鼓励”、“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会促进孩子自信、自尊的发展,提高其自信和自尊水平。相反,父母对孩子采取“严厉与惩罚”、“责骂与羞辱”、“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都会不同程度阻碍他们的发展,降低其自信与自尊水平。家庭教养不当主要表现为:①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对孩子溺爱、娇生惯养,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②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会形成孩子的反抗型人格;③有的家庭父母之间、祖父母与父母之间对待子女态度不一致,一方溺爱而另一方严厉。这些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使子女心理发育障碍、人格不良和社会化不足,进入社会后经不起挫折与毒品的诱惑,往往导致青少年走上使用毒品的道路。
父母、家庭成员使用药物
研究发现,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是导致青少年使用药物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的时期,虽然有朝气,但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中学习模仿形成的,子女通过与家人互动,观察家人的一言一行,甚至包括潜在的思想,并从中学习。父母或家庭成员使用药物,青少年可以直接通过模仿学会药物依赖行为模式。同时,因为对父母或家庭成员使用药物习以为常,当接触到药物时,他们就不会拒绝使用药物。此外,当父母一方使用药物,另一方则要不断地应对这种长期而困难的行为问题,他(她)就没有更多的精力来经营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使青少年可能出现药物滥用。
社会因素
社会转型导致价值观混乱:在社会转型时期旧的价值观、信仰和传统追求的剧烈变化,会给人们的基本理念带来较大冲击,尤其对青少年冲击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青少年将失去原有信仰的激励和规范,转而追求享乐至上,错误地认为吸毒就是一种高级享受,是有钱的标志,甚至认为是一种时髦。
禁毒宣传不足: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对吸毒问题曾经不宣传、不报道,以为“家丑”不可外扬,其实这并不是我国的一家之丑,而是世界性的公害。捂盖子的结果,只能使更多的青少年受害,还会使国外误以为我国政府对毒品放任自流,不管不抓,造成不良的政治影响。1998年我国在禁毒宣传上有所突破,全国禁毒展览的举办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国家领导人参观了展览并作出重要指示。此后我国的禁毒宣传才开始得到重视,但在宣传内容上缺乏对青少年心理的针对性,宣传手段单一,缺乏科学的、容易被青少年接受的宣传内容和方式。
学校教育管理存在偏差:目前的学校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提高升学率。为完成升学目标,教师在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也加重了自己的教学负担,很少有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关心学生的道德品质,甚至有的学校及教师不愿意也没有精力去顾及调皮的差生,对其旷课、逃学不闻不问,任其混迹于社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染上种种恶习,包括吸毒。学生吸毒,也与不少学校不重视毒品预防教育有关。尽管国家教委已根据我国严重的毒情形势,根据吸毒低龄化的特点,将毒品预防教育纳入了教学大纲,并作为教材发到各个学校,但多数教育部门并未予以充分重视。有的学校即使发现有学生吸毒,为了应付上级的达标检查,不是与公安机关及时联系,妥善处理,而是令其转学,致使新的污染产生。如某校转出去的一个14岁的女生,到新学校不久,就影响了好几个新校同学吸毒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