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阳,也称之为阳缩或阴缩,是指突发的男子阴茎内缩,睾丸上提、内缩,阴囊皱缩,伴少腹拘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多突然发病,亦有缓慢发生者。青壮年较多见,偶发于儿童及老年人。

由于妇女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也可发生外阴及乳房内缩,为了区分,后来逐渐将男子阴茎、阴囊内缩称为“缩阳”,将女子外阴及乳房内缩称为“缩阴”。

临床诊断

辨病诊断

  1. 本病可见于成年男子及儿童。儿童患者发病前有感寒受凉史;成人有精神刺激史,或事后受凉史。
  2. 一般起病急骤,以阴茎、睾丸及阴囊突然内缩,少腹拘急疼痛,甚则四肢厥逆、身体蜷缩、翻滚嚎叫、小便不通为主症。有的呈阵发性,每遇冷风辄发,每日或间日发作1~2次。可伴有形寒肢冷、面色晦暗、饮食减少等全身症状。轻者仅觉阴茎上缩、小腹疼痛、腰膝酸软,但不影响性生活。重者除上述表现外,多有惊慌、恐惧等精神症状,甚至有濒死的恐怖。
  3. 体检时部分或全部生殖器缩入腹腔,或阴茎短小、疲软,甚至不能触及睾丸。
  4. 检查阴茎海绵体勃起组织健全。

辨证诊断

缩阳之证有寒热之分,但以寒多见。有在肝在肾之不同。

一、寒滞肝脉型

  1. 临床表现:突然起病,阴茎、睾丸、阴囊内缩,少腹拘急,疼痛剧烈,畏寒肢冷,四肢厥逆,身体蜷缩,舌卷唇青,语声低沉,小便清长或尿不禁。舌质淡或紫暗,苔白,脉沉迟或弦紧。
  2. 辨证要点:突发阴茎、阴囊、睾丸内缩,少腹拘急,疼痛剧烈,畏寒肢冷,舌卷唇青。舌质淡或紫暗,苔白,脉沉迟或弦紧。

二、命门火衰型

  1. 临床表现:阴茎收缩、抽痛,睾丸上提,少腹冷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腰膝冷痛,夜尿频多,五更泄泻。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迟。
  2. 辨证要点:阴茎、阴囊内缩,少腹冷痛,喜温喜按,腰膝冷痛。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迟。

三、湿热蕴结型

  1. 临床表现:阴茎、阴囊、睾丸内缩,口干,口苦,心烦易怒,怒则病剧,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胸闷泛恶。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 辨证要点:阴茎、阴囊、睾丸内缩,口干,口苦,胸闷泛恶。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四、阴虚火旺型

  1. 临床表现:阴器内缩,少腹疼痛,伴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 辨证要点:阴器内缩,少腹疼痛,伴见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鉴别诊断

勃起障碍:勃起障碍是指阴茎不能勃起而影响房事,但无阴茎、阴囊、睾丸内缩及疼痛等症状。

生理性阳缩:在受到寒冷刺激时,阴囊内膜平滑肌纤维收缩,可见阴囊、睾丸明显内缩,但阴茎并不内缩,亦无全身不适,温度改变后恢复正常,为正常的生理现象。

隐睾症:隐睾症多由于先天发育不良而致睾丸在出生后未降入阴囊,或睾丸异位。此类病人多伴阴囊发育不良,尤以单侧隐睾症多见,多无阴茎内缩及其他兼症,根据病史可资鉴别。

治疗

提高临床疗效

  1. 去除病因:由于本病的特殊性,除了进行辨证外,还要很好地掌握其病因、病机规律,积极排除诱发因素。①避免阴寒潮湿,由于本病的发生大多与寒冷、潮湿因素有关,因此要很好地避免寒冷潮湿,如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室内温度,着装要保暖,小儿尤要注意会阴部的保暖,宜食用温热之品。②避免惊恐忧虑,由于患者对本病的认识不足,且病情伴有少腹拘急疼痛,一旦发病,患者常惊恐忧虑,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要给患者讲清本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及预后,使病人克服紧张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 综合治疗:本病的发生一般较急,根据不同个体的不同情况而采用针灸、按摩、理疗、穴位敷贴、西药等方法进行对症治疗,有助于本病的康复。
  3. 分清虚实:本病有虚有实。实证者,多见少腹拘急、胀痛、绞痛、拒按,面唇青紫,气粗烦躁,二便不通等;虚证者,或伴见四肢不温,少腹绞痛,喜暖喜按,小便清长或伴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
  4. 细审寒热:本病因寒邪致病者,除主症外,尚伴有肢冷畏寒,少腹拘急疼痛,得暖则减,尿清便溏等;热邪为病者,则见口干烦渴,尿赤,便秘等症。
  5. 辨明脏腑:本病的发生与肝、肾两脏的关系甚为密切。少腹拘急,冷痛剧烈,起病突然,面唇青紫者病位在肝;阳缩伴少腹疼痛,腰膝冷痛,畏寒肢凉,病位在肾。

中医内治法

一、寒滞肝脉型

  1. 治法: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2. 方药:暖肝煎加味。
  3. 枸杞子30g,茯苓15g,当归15g,沉香3g,乌药12g,肉桂6g,小茴香10g。
  4. 若痛甚加延胡索、细辛;寒甚加吴茱萸、附子;外寒较重者加麻黄。

二、命门火衰型

  1. 治法:温肾壮阳,散寒止痛。
  2. 方药:右归丸加减。
  3. 制附子6g,肉桂6g,熟地黄20g,山药15g,山茱萸15g,枸杞子30g,菟丝子30g,杜仲20g,当归15g,鹿角胶(烊化)20g,小茴香10g。
  4. 大便溏者去熟地黄,加肉豆蔻;夜尿频多者加乌药、益智仁。

三、湿热蕴结型

  1. 治法:清热利湿。
  2.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 龙胆草9g,栀子12g,黄芩12g,柴胡12g,生地黄20g,车前子(包)15g,泽泻15g,木通6g,甘草10g,当归15g。
  4. 阴部抽痛较剧者加白芍、荔枝核。

四、阴虚火旺型

  1. 治法:滋阴降火,缓急止痛。
  2.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3. 知母12g,黄柏12g,熟地黄20g,山药15g,山茱萸10g,茯苓15g,泽泻15g,丹皮15g。
  4. 可加黄连、肉桂交通心肾,引火归源。

中医外治法

一、针灸治疗

  1. 灸中封50壮,或灸下满50壮,以温中散寒。适用于下焦虚寒者。
  2. 选气海、三阴交、肾俞、大敦、百会、神阙。用毫针,施平补平泻法。可温里缓急止痛。适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寒邪凝滞者。
  3. 用手指按压三阴交、会阴、中极、阴廉、行间、昆仑穴。每穴按压10秒钟。
  4. 取穴急脉、气海、关元。针刺以针感到达前阴为度。
  5. 选穴关元、三阴交、气海、百会,用毫针对关元、三阴交急施补法,加灸气海、百会以温肾回阳,和里缓急。适用于肾阳衰微者。

二、贴敷法

  1. 驱寒止痛砂:方用铁砂与醋混合,发生温热反应,熨敷气海,可以散寒,活血止痛;再加麻黄、川乌、草乌、肉桂、丁香、小茴香以温经散寒通络;加乳香、没药、马钱子以行瘀活血,通络止痛。
  2. 鲜葱一大把,捣烂,以酒炒热,敷于脐与少腹,复以热水杯或茶壶盛热水置其上温熨之。
  3. 老生姜30g,四季葱心30g,净黄土120g,大曲酒适量。先将土炒至极热,加入切碎的姜、葱同炒,香气出加曲酒,制成糊状。放布上约半寸厚,对准阴囊先熏后敷,待睾丸下落去药。
  4. 若病情紧急,可急用鲜葱一大把,捣烂,以酒炒热,敷脐与少腹,复以热水袋置其上熨之,以救其急。
  5. 白胡椒3g,大蒜1个,食盐适量。共捣成饼,敷脐,1小时为度。
  6. 大葱250g,生姜40g,胡椒15g,硫黄30g。后3味药研成细末,与切碎的大葱捣在一起,敷神阙穴及脐下,外加热敷。
  7. 熟附子12g,吴茱萸10g,龙眼肉10g,胡椒10g,干姜10g。研细末,用水调成膏,敷神阙穴,外加热敷。
  8. 硫黄、吴茱萸各等份。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加大蒜适量,共捣为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胶布固定,再加热敷。
  9. 生姜汁适量,小茴香30~60g,将小茴香研为细末,以生姜汁搅拌,炒热。用布包裹,置于关元、中极穴热敷。
  10. 老姜60g,捣碎,热酒敷脐下3寸处。
  11. 大蒜、盐各适量。共捣烂,炒热,敷于气海穴,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

三、按摩治疗

  1. 揉气海、关元、肾俞穴。两手握拳,用大拇指及中指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交替揉上述穴位,每次50~80次,每日3~4次。
  2. 推小腹,取平卧位,将两手搓热,自肚脐向会阴部慢推,双手交替进行。每次5~10分钟,每日3~4次。
  3. 搓涌泉、太冲。取坐位,五指并拢,以手掌搓两侧涌泉、太冲穴各10分钟,每日2次。

西医治疗

  1. 患者若精神紧张,惊恐不安,给予镇静剂。如安定2.5mg,每日3次;或氯丙咪嗪25mg,每日3次,口服。
  2. 如阴茎短缩,有性欲改变者,可给予雄激素,如丙酸睾酮25mg,每日2次,肌注,或十一酸睾酮胶丸,每次40mg,每日3次,口服。

中医专方选介

一、解挛汤:制附片(先煎)、酒白芍、炒干姜各30~60g,吴茱萸、炙甘草各15g,桂枝、细辛、小茴香,当归各10g。伴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心慌气短、脉微细欲绝者,加山茱萸、乌药、肉苁蓉、生黄芪;素有阳痿、早泄,又伴四肢厥逆、汗出、心悸、脉细弱或沉迟无力者,加肉桂、菟丝子、茯苓、党参。病轻者,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晚上再煎第3次,用药汤熏洗外阴;病重者每日2剂,熏洗2次。其中7例配合针刺关元、三阴交。结果:治愈20例,显效2例。治愈时间最短3日,最长1个月。[刘贵仁,等.“温阳解挛汤”治疗缩阴症22例.黑龙江中医药.1987(2):15]

二、加味四逆汤:生附子6g(先煎1小时),干姜5g,炙甘草6g,党参20g,肉桂5g,巴戟天10g,枸杞子1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6剂,用于肾阳不足,寒邪入侵的缩阳症。一例58岁患者服后缩阳恢复,但阳物勃而不坚,另一例服6剂后痊愈。[杨振明.四逆汤加味治疗阴缩症.河北中医.1990,12(5):33]

三、针灸治疗:取穴急脉、气海、关元,以1~3寸毫针,向前阴的方向斜刺,以针感到达前阴为度。足三里直刺1.5寸。以上四穴均留针15分钟。肾俞穴直刺0.5~1寸,迅速刺入,不留针,不捻转。三阴交穴针尖向上斜刺0.5~1寸,留针15分钟。以上三穴各灸7壮。按上法每治疗1次后休息15分钟,连续3次,治疗3例,阴茎均逐渐恢复正常。[彭玉格.缩阴症治验.陕西中医.1984(7):12]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