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证是指小便频急,淋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的一种病症。淋证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的《六元正纪大论篇》,称之为“淋 ”。《金匮要略》则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将淋证进行了许多临床分类,如热淋、产后淋、暴淋等。现代根据临床实际,通常分为热淋、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六种常见淋证。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淋证主要是由膀胱湿热、脾肾亏虚、气滞血瘀、阴虚火旺所致。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致湿热下注膀胱或外阴不洁,秽浊上犯膀胱皆可发为淋证。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年事已高,久病体虚或房事不节、房劳过度,均可致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因而发为淋证。气滞血瘀,气郁化火,影响膀胱气化则可发为淋证。阴虚火旺,灼伤膀胱脉络亦可发为淋证。现在医学认为,某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可导致淋证,如肾盂肾炎、肾结石、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泌尿系统结石等。

临床表现

一、淋症最基本的临床表现是小便频急,淋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痛引腰腹。凡具有上述症状者即可诊断为淋证。但需与癃闭、血尿、尿浊进行辨别诊断。癃闭为排尿困难,小便量少甚至点滴全无,并无淋证之尿频、疼痛。血尿为小便带血,尿色红赤,并无血淋之尿频、尿急,小便滴沥不畅,疼痛难忍。尿浊为小便混浊,白如泔浆,上有浮油如脂,并无膏淋之排尿痛、尿急、滞涩不畅。

二、六种常见淋证在淋证基本临床表现的基础上,还具有各自不同特点,应该辨证论治。

  1. 热淋:起病急骤,或伴发热,或伴腰痛,小便热赤,排尿时灼痛,口苦,苔黄腻,脉濡数等。
  2. 气淋:实证表现为脘腹或少腹滞痛,小便滞涩,淋沥不畅,苔薄白或黄,脉多弦滑等。虚证表现为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淡白无华,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3. 血淋:实证表现为小便热涩刺痛,尿色红赤或挟有血块,心烦,苔黄,脉弦数或滑数等。虚证表现为尿痛滞涩不甚,尿色淡红,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4. 膏淋:实证表现为尿道热涩疼痛,小便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有凝块、脂块,口干心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等。虚证表现为尿痛涩滞不甚,小便如脂如膏,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头晕乏力,舌淡苔腻,脉细无力等。
  5. 石淋:尿道刺痛,痛引腰腹,小便点滴或排尿中断,尿出沙石,舌红苔黄,脉细数。
  6. 劳淋:遇劳则发,小便涩痛,余沥不尽,腰痛缠绵,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辅助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提示白细胞和脓细胞增多,尿血,蛋白尿。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