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根据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型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以及组织性蛋白尿。

1、肾小球蛋白尿:是临床最多见的蛋白尿,因肾小球受感染、免疫、毒素以及代谢等因素损伤后,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破裂,滤过膜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或电荷屏障作用受损后,血液中小分子血浆蛋白滤出增多;如损伤较严重时,中分子以及少量大分子蛋白滤出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形成蛋白尿。

2、肾小管性蛋白尿:是因肾小管被感染或中毒损伤后,对小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出现以α1 -微球蛋白、β2 -微球蛋白、核糖核酸酶、溶菌酶等小分子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

3、混合性蛋白尿:是指肾病时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产生的蛋白尿。混合蛋白尿组分与血浆蛋白相似,可因病变部位不同出现蛋白组分所占比例不同,可通过尿蛋白电泳检查协助临床分析诊断。

4、溢出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均正常,因血浆中小分子质量蛋白或阳性电荷蛋白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

5、组织性蛋白尿:来源于肾小管代谢产生的、组织破坏分解的、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进入尿液而形成的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6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