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诊断垂体瘤
垂体大腺瘤
往往作增强前后的CT扫描即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但MRI为三维成像,显示软组织的细节优于CT,除图像外,还可获得T1、T2和质子密度等多种参数。MRI有利于显示垂体邻近结构受侵犯的细节。当病变的CT表现与其他占位病变鉴别有困难时,应考虑行MRI检查。但MRI显示钙化和骨质变化不及CT。
垂体大腺瘤的T1和T2弛豫时间大致和正常脑灰质相仿,所以在T1、T2和质子密度加权图像上,显示鞍内肿瘤向鞍上和鞍旁生长,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形态呈圆形、椭圆形或略不规则形,轮廓清楚、光滑或略有分叶。如果肿瘤不大,未涉及整个垂体,鞍内存有部分正常垂体组织,可见信号较强之正常垂体组织和信号较弱之肿瘤组织形成对比。但如垂体已被全部破坏,MRI也不能显示。当出现坏死和囊变时,在T1加权图像上,肿瘤中央或偏一侧出现低信号区,其信号强度可以略高于脑脊液。在T2加权图像上,则呈现高信号区(下图)。囊变所含之囊液成分不一时,还可显示液-液平面。发生垂体卒中出血时,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可见显示病灶内高信号区;如为梗死所致,则可见整个或大部分病灶显示低信号区,这种低信号改变部分为伴存的水肿所致。
图2-6-21 垂体大腺瘤(MRI)
注:A:垂体右侧稍隆起,T1加权图像呈稍高信号。B:增强后扫描,示病灶被强化
有时可显示鞍隔肿瘤的生长状况,受鞍隔限制所造成的略对称性切迹(腰身)。肿瘤再向鞍上生长时,其上缘在鞍上池与脑脊液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向上生长可使鞍上池闭塞,使视交叉受压和上移。在T1加权图像上,视交叉的信号强度高于肿瘤组织,所以视交叉的变形显示得十分清楚。肿瘤向鞍旁生长时,使海绵窦和其内的颈内动脉向外推移;进一步生长时还可见海绵窦闭塞,颈内动脉受包裹或完全闭塞,邻近的第Ⅲ、Ⅳ对脑神经消失,Meckel穴(海绵窦内含脑脊液的硬脑膜反折)因受压而消失。肿瘤向下生长,其下缘在含气蝶窦或斜坡骨松质的对照下,常显示得十分清楚,但不能显示鞍底的骨质变化情况。
垂体微腺瘤
垂体微腺瘤一般采用冠状面和矢状面薄层(层厚3mm以下)成像进行检查;为了全面了解脑部状况,可再加做层厚1cm的横断面扫描。一般先作T1加权图像,如T1加权图像呈阴性,往往T2加权图像也不会有阳性发现。MRI诊断微腺瘤优于CT。在T1加权图像上,微腺瘤为低信号区,也可表现为稍高信号,伴出血时可为高信号区,往往位于垂体的一侧。PRL瘤的边界多较清楚,而GH瘤和ACTH瘤边界往往不清,呈圆形或椭圆形,也可为不规则形。在T2加权图像上,微腺瘤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区。除直接显示微腺瘤外,还可显示垂体高度增加,垂体上缘上凸和垂体柄移位等垂体微腺瘤的间接征象。注射造影剂如钆喷酸葡胺(Gd-DTPA)后,垂体和微腺瘤增强的次序和程度与CT的碘剂增强者相仿,即增强的早期病灶信号强度低于正常垂体,后期病灶之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垂体,介于两者之间则为等信号。垂体大腺瘤,在垂体完全被破坏的情况下,除坏死、囊变和钙化区外,病灶一律强化。
联合诊断垂体其他病变
中枢性尿崩症
检查前须同时采用T1加权、T2加权成像。根据矢状面或冠状面不同平面的图像作出正确的诊断。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轴的解剖结构细小,检查时需注意采用薄层扫描,扫描层厚应小于5mm。在发现病变或怀疑病变时,需常规静脉注入增强剂后进行扫描,在摄片时需注意放大兴趣区,以更好地显示病变。
在正常情况下,神经垂体在MRI T1加权图像上多呈新月状高信号区(大于90%,可能与神经垂体内的磷脂成分有关)。神经垂体的高信号区可反映下丘脑-神经垂体的功能状况。任何影响AVP生成、传输及储存的因素均可能导致神经垂体的信号改变。如果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出现神经垂体高信号,有可能为ADH抵抗所致(血AVP升高但活性下降)。
- 生殖细胞瘤所致的中枢性尿崩症:引起中枢性尿崩症的最常见肿瘤为生殖细胞瘤,在MRI上表现为T1加权图像的等信号及T2加权图像的稍高信号,注入增强剂后扫描示肿瘤明显强化。MRI还有可能发现肿瘤的脑脊液播散。鞍区的生殖细胞瘤一般较小,多数小于2cm,边界清晰。有时,鞍区的生殖细胞瘤在MRI上表现正常,而患者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表现却非常明显,误诊为特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因此有必要对特发性中枢性尿崩症患者进行MRI随访。
- 颅咽管瘤所致的中枢性尿崩症:颅咽管瘤及垂体腺瘤亦可导致中枢性尿崩症。颅咽管瘤在MRI上主要表现为鞍区的占位性病变,肿块易囊变,CT扫描时常可发现肿瘤钙化。老年患者或MRI显示多发病灶时需考虑转移瘤的可能。
- 外伤性中枢性尿崩症:外伤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往往于外伤后数天至数周发病。外伤后近期发病与神经垂体直接损伤有关,但如果垂体柄横断,下丘脑与垂体的传输途径被截断,短期内神经垂体储存的激素可维持其功能,因此患者表现为外伤后迟发性中枢性尿崩症。MRI检查是评价外伤后中枢性尿崩症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垂体手术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比较多见,结合明确的外科手术史可以确诊,无须行MRI检查。
- 感染性中枢性尿崩症:感染导致的中枢性尿崩症以结核多见。结核性脑膜炎容易侵犯下丘脑-神经垂体轴。MRI检查可发现脑膜强化,并可见病变处的脑组织水肿。
- 妊娠尿崩症:妊娠期间禁用CT检查,而MRI可发现缺乏神经垂体高信号,但确诊有赖于血清AVP和copeptin测定。
其他病变
MRI对垂体卒中(pituitary apoplexy)、垂体脓肿(pituitary abscess)、Wegener肉芽肿(Wegener granulomatosis)、淋巴细胞性漏斗-神经垂体炎(lymphocytic infundibuloneurohypophysitis)、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mphocytic hypophysitis)和下丘脑-垂体结节病(hypothalamic-pituitary sarcoidosis)有较大诊断价值。
MRI是目前诊断下丘脑-垂体区域病变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它较CT更加能够显示病变的细节,甚至有可能发现5mm以内的微腺瘤,但是MRI对钙化的显示不如CT。因此,在下丘脑-垂体病变的诊断中,CT与MRI需结合应用,相互弥补,并密切结合临床作出诊断。
在下丘脑-垂体的影像学检查中,平片可显示骨性蝶鞍增大、骨质吸收或破坏以及鞍区钙化影。由于颅骨的阻挡,超声在下丘脑-垂体区域病变的诊断中意义不大。CT可显示该区域病变的形态、钙化、囊变及周围结构受累情况等,但不如MRI。MRI是目前诊断下丘脑-垂体区域病变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它较CT更加能够显示病变的细节,甚至有可能发现5mm以内的微腺瘤,但是MRI对钙化的显示不如CT。因此,在下丘脑-垂体病变的诊断中,CT与MRI需结合应用,相互弥补,并密切结合临床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