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中产生的精子从其形态结构和染色质的角度看已基本成熟,但还不具备运动能力、精卵识别的能力和精卵结合的能力。只有在进入附睾后,在循附睾头、体、尾运行和在附睾的贮存过程中,精子进一步发生了一系列形态结构、生化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深刻变化,最终获得了运动能力、精卵识别的能力和受精能力,这就是所谓的精子在附睾中的成熟。精子在附睾中的成熟,可能一方面是受到了精子自身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受到了附睾微环境的深刻影响。
哺乳动物附睾精子成熟的概念最初由Benoit(1921年)以及Young(1931年)提出来。而40多年后,Bedford(1967年)和Orgebin-Crist(1967年)则明确指出了附睾有精子发育成熟和储存的作用。
虽然目前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可以通过从射出精液、附睾甚至睾丸内取出精子进行卵细胞胞质内注射(ICSI)以达到受精,并通过该项技术以解决男性不育问题。但绝大多数动物包括人类都处在一个自然生殖过程中,都是在生理状态和条件下进行生殖活动,需要精子有良好的运动特别是前向运动能力,如人的精子要游动至输卵管壶腹部,才可能与卵子相遇。人的精子游动能力要在附睾中获得,正常的生殖功能需要精子对卵子的识别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结合即受精能力。而这些都有赖于附睾中的成熟,像ICSI技术则是直接由人将精子注入卵子,不存在需要精子的运动、精卵识别和精卵结合的能力。应用ICSI技术达到受精,达到胚胎发育成功主要说明了睾丸的精子形态结构和遗传物质已基本发育成熟。有鉴于此,国际生殖生物学专家Moore在1998年撰文指出附睾精子成熟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在生殖生物学上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并且对附睾环节的男性抗生育研究和附睾环节所引起的男性不育也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