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艾滋病尚无法治愈,也还没有预防的疫苗,但艾滋病病毒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某些特殊行为而传播的,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倡导洁身自爱是预防艾滋病最好的“疫苗”。
一、在药物滥用人群中开展减少危害综合干预项目
在20世纪80~90年代,全球大多数国家药物滥用的防治策略多强调减少供应和减少需求并重的方针,这一举措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但随着艾滋病的蔓延,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在药物滥用问题上的策略,到底怎样才能在短期内、以较小的成本、有效地遏制随着物质滥用问题而来的艾滋病传播呢?实践证明,务实的降低危害策略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这一需求,从而有效降低毒品问题带来的危害,尤其是艾滋病的流行。
在注射毒品者中开展减少危害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针对阿片类药物成瘾者的美沙酮维持治疗、针对注射毒品者的针具交换项目和消毒注射器项目,以及针对所有药物成瘾者的正确使用安全套项目。从国内外的各种减少危害实践中可以发现,这些项目在帮助药物成瘾者减少药物所带来的危害的同时,还设法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并利用自愿咨询检测发现他们当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为已发病的药物成瘾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就成为了当前遏制艾滋病病毒在注射毒品人群中最有效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实践表明,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性病艾滋病防治措施,能够提高海洛因成瘾者对性病艾滋病的知识,增强他们的防病意识,减少高危行为,而开展抗病毒治疗则能有效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传播效能,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从而减缓艾滋病病毒在我国的流行速度。
二、对普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项目
目前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手段是促使人们改变危险行为,因此要广泛、持久地开展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和性病防治知识,大力推广安全套的使用。基于药物成瘾者的低龄化趋势以及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半数以上年龄低于25岁的事实,在青少年较集中的场所——学校开展药物滥用和艾滋病预防教育已成当务之急。云南省的罗健等人探讨了在中学开展预防药物滥用及艾滋病同伴教育项目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果认为,采用同伴教育的方式在学校开展药物滥用和艾滋病预防活动是可行和有效的,但这一方法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发挥医疗卫生人员的作用
医疗卫生人员是可能最早发现或接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特殊人群,应当具备丰富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并能为高危人群提供相应的咨询,如在医疗服务中主动为就诊者和患者提供艾滋病病毒检测和针对性咨询,将性病患者转介到规范性病诊疗机构,为药物成瘾者提供有关药物替代治疗(如美沙酮维持治疗)、安全注射毒品及安全性行为的咨询等。
四、防治性传播疾病与防治艾滋病相结合
性传播疾病可使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危险性至少增加3~5倍。有生殖器溃疡的性病比无生殖器溃疡的性病更易传播艾滋病病毒,但无生殖器溃疡的性病由于患病率高,使其与有生殖器溃疡的性病具有相等的危险性。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因免疫功能低下,若同时感染性病,则可能使性病的临床症状加重,患病时间延长,推迟痊愈,从而使性病预后不良。因此,应将性病和艾滋病的防治相结合。
五、加强哨点监测工作
要进一步做好艾滋病的哨点监测,开展艾滋病流行趋势的预测预报工作,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流行状况和资源条件进行有效监测,尤其是对多性伴者、男男性行为者、吸毒者、性病门诊就诊者和女性性工作者等高危人群要加强监测,为有效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此外,还应对供血者、新婚人群和孕产妇加强检测工作。
六、控制医源性感染
对器官移植、人工授精的供体和血液透析患者等必须经HIV检测;要加强医院消毒质量管理,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供应和废弃物处理的监督、监测;要加强血液、血制品的管理,认真贯彻执行《献血法》,杜绝有偿供血,并加强对生物制品生产原料来源的监督检查;要加大科研投入,努力减少血液筛选后的残余危险度。
七、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综合管理和关怀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实施综合管理与关怀服务,这是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也是针对传染源管理的重要措施,其目的是使更多的感染者和患者及时知晓自己的感染状况,得到必要的治疗和关怀服务,提高生产质量,延长生命,通过行为改变,减少艾滋病的二代传播。感染者和患者的综合管理和关怀服务应遵循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属地化管理、全程管理和责任到人的工作原则开展工作,并应充分考虑感染者和患者的需求,尊重和不歧视感染者和患者。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确诊后,其随访按现住址实行属地化管理,县(市、区)疾控部门在征得感染者和患者本人同意的条件下,为其确定随访单位和随访责任人,由随访责任人负责感染者和患者的后续随访工作,随访每3个月进行1次,每年随访4次。随访内容包括咨询、定期CD4细胞和病毒载量检测、安全性行为和安全注射行为咨询、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心理支持、自我管理技能的培养及转介服务,包括抗病毒治疗、母婴阻断、结核筛查、美沙酮维持治疗、针具交换和关怀救助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