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 | 答: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一种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结构异常所致的遗传性溶血病,其特点是外用血中出现较多球形红细胞。其原因是红细胞中参与膜骨架和脂双层间反应的各种相关...... |
![]() |
2 | 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异常,产生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与红细胞膜上抗原相互作用,或在补体参与下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而引起以溶血性贫血为特征的一组...... |
![]() |
3 | 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按免疫分型分为IgG-C3类型、C3型和IgG型。但各型抗体造成红细胞破坏的机制是不同:(1)由于患者的红细胞结构已经被破坏,IgG-C3型AIHA的致敏红细胞在患...... |
![]() |
4 | 答:产生抗红细胞自身抗体的原因可有以下几种: 免疫细胞异常,免疫系统本身的改变极易改变抗体的性质;病毒、细菌等感染可激活多克隆B细胞导致自身抗体的产生; 抗原变异,外来抗原或...... |
![]() |
5 | 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分为温抗体型、冷抗体型以及混合型。温性抗体在盐水介质中不能使红细胞凝集,多吸附于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致敏,致敏红细胞上抗体的Fc段与吞噬细胞上的Fc...... |
![]() |
6 | 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根据抗体反应的血清学特征可分为温抗体型、冷抗体型以及混合型。温抗体型:是最常见的类型,占AIHA的80%,温性抗体作用于红细胞的最适温度为37℃,主要为IgG...... |
![]() |
7 | 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发生机制相当复杂。患者体内T、B淋巴细胞构成比例失调,免疫耐受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细胞表面信号分子表达异常,淋巴细胞分泌因子和抗体综合作用导致...... |
![]() |
8 | 答:经蛋白水解酶处理后的红细胞可以增加对红细胞抗体的吸收能力。但近期输注过异体血的患者,血液循环中存在被输入的异体红细胞,可能已吸收了需要被检测的同种抗体。当使用酶技...... |
![]() |
9 | 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作为一种获得性溶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或激活补体使红细胞加速破坏而致病。该病女性患者多于男...... |
![]() |
10 | 答:具有温自身抗体的患者,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温自身抗体或者已全部被自身红细胞吸收,血清中没有可测出游离的温自身抗体;另一种是自身红细胞对温抗体吸收饱和后,多余的自身...... |
![]() |
11 | 答: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需要依赖实验室检查加以诊断、治疗。通常诊断温抗体型AIHA依据是: 是否有血管外溶血性贫血的证据; Coombs试验是否阳性; 是...... |
![]() |
12 | 答:与红细胞在30℃以上发生反应,最适反应温度为37℃的自身抗体称为温抗体,由温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称为温抗体型AIHA,以IgG型抗体为主。IgG型抗体的Fc段与红细胞膜上...... |
![]() |
13 | 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发生溶血机制包括:血管外溶血及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以温型抗体多见,主要是抗体与红细胞结合,使抗体的Fc端构型发生变化,可同时激活补体,使红细胞膜上黏...... |
![]() |
14 | 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成为自身抗原,与自身抗体结合后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而杀伤自身红细胞。目前自身抗体产生的病因不明,包括以下几个假说:抗原变异: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