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发生溶血机制包括:血管外溶血及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以温型抗体多见,主要是抗体与红细胞结合,使抗体的Fc端构型发生变化,可同时激活补体,使红细胞膜上黏附一定量的C3b/C4b,构型发生变化的Fc端及C3b/C4b分别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溶解、破坏;当破坏的红细胞量超过骨髓产生的红细胞量时,机体出现贫血征象。另外,当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出较多破坏红细胞的代谢产物时,可引起胆红素代谢紊乱,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导致间接胆红素升高;当溶血反复长期发生时,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发生反应性增殖,临床上出现肝、脾肿大。血管内溶血主要为冷型抗体,且与自身红细胞在血管内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同时结合、激活补体而破坏红细胞,导致血管内溶血。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7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