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心综合征(英文:cerebral-cardiac syndrome)的是指某些脑部疾病,可累及自主神经中枢,因神经-体液的调节紊乱,常导致内脏器官的功能-形态改变。心血管系统,尤其是心脏,最易受累。心脏活动的改变常见于脑血液循环障碍时,并对其病程有一定影响,且有时成为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在文献中统称之为脑心综合征。

临床表现

脑心综合征除有脑部疾病的表现外,心电图可有明显改变,但心脏方面的临床表现不显著,其中有些患者常无心前区疼痛,这是由于感觉阈值的增高和传导或形成痛觉的各中枢神经组织之间联系发生障碍。有些患者的心音变钝,心尖或主动脉瓣区有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心律不齐等。

诊断

脑心综合征诊断主要靠心电图的资料。大多数作者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复极化障碍,Q-T间期明显延长,S-T段压低,亦可有上升。T波变化最多见(增宽、切迹、低平、倒置),并常伴发U波增大,可与T波重叠,或在T波之后。T波与U波完全融合,则形成不寻常的宽基底的正相或负相单一大波。Buech等认为此改变从未见之于其他疾病。

脑内出血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相比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有人提到当脑出血穿破脑室或脑千受压时心电图改变最明显。此外,还有P波增大,或窦性心动过速。

缺血性脑卒中,对心电图改变的解释有一定困难,这类患者的心电图常因粥样硬化性心肌硬化、冠状动脉疾病及陈旧性心肌梗死而早已有明显改变。有人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房室阻滞、窦性心动过速、快速心律失常、一次性期前收缩、房颤、S-T段压低、Q-T段延长、T波低平或倒置等均列为“脑源”性心电图改变。有人强调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心律紊乱相当常见。在高血压危象患者的心电图中,也可出现心律不齐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改变。

轻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其中25%有一过性的心电图改变,表现为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征象。

脑部疾病引起的心电图改变,是心肌功能异常还是心肌器质性损伤,尚无定论。有些人报道,“脑源”性心电网的各种改变不伴发心肌形态改变,而另一些人则发现伴有一系列的形态改变,并认为与中枢性冠状动脉血运障碍或心肌代谢紊乱有关。

心电图及心肌形态改变的发生机制,是文献争论的主题。有人认为是冠脉循环障碍的结果,另一些人认为是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结果,还有人主张与儿茶酚胺及某些神经一体液因素的改变有关。这是因为在脑部急性血液循环障碍时,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特别是代谢旺盛的心肌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神经-体液及代谢-营养障碍,可能导致心电图和心肌形态的改变,如下图。

脑心综合征心电图表现

治疗、预后

通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大多数药物对脑心综合征疗效多不显著。但也有人采用钾盐及β-受体阻滞剂而获得良效。

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的脑部疾病。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heart/zhz/huode/ht/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