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血小板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正常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多为(100~300)×109 /L,其主要功能是止血。对于因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以及获得性疾病,如骨髓
1答:PTR可由于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所引起。患者既往有输血史、妊娠史、移植史等免疫刺激过程,暴露于同种异体抗原,造成体内被动免疫和致敏,产生抗同种异体血小板抗原的相应抗体,
2答:PTR的原因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种。由于血小板本身含有人类白细胞共同抗原HLA,而且血小板在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混入一定数量的白细胞,因此,免疫性原因所导致的PTR多与
3答: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olog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ITP)是一种获得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曾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前,多数临床认同ITP是由于免疫介导的自身
4答:免疫性PTR主要因抗HLA和抗HPA抗体引起,而治疗免疫性因素所致PTR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高配合型血小板输注,并且最好输注ABO血型同型的血小板制品。所谓高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是指
5答:丙种球蛋白主要是用于预防传染性肝炎、麻疹等病毒传播性疾病,治疗丙种球蛋白低下或先天性缺乏,合用抗生素还可提高对某些重症细菌和(或)病毒性感染的疗效。输注丙种球蛋白是一
6答:血小板是血液成分之一,血小板制品除含有血小板外,还有大量血浆、少量红细胞和(或)白细胞,因此输注后可能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单就血小板本身而言,由于免疫或非免疫因素可使输注的
7答:当患者出现PTR时,在排除免疫和非免疫性影响因素后,还应考虑药物致敏产生的抗血小板抗体。其临床特点为患者存在药物应用史,停药后血小板减少可得到改善,再用同类药物又可出现
8答:血小板输注后,临床效果判断可应用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CI)和血小板恢复率(PPR)作为参考指标:CCI =(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体表面积(m2 )/输注血小板
9答:淋巴细胞毒作用是指在体外,有特异性效应的T淋巴细胞遇到靶细胞会表现出溶破靶细胞的特性,即称为淋巴细胞毒作用。淋巴细胞毒作用的杀伤方式有通过紧密接触的直接杀伤或产生
10答: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机制: 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激活补体,使血小板溶解破坏; 细菌内毒素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造成血小板破坏增多; 细菌内毒素
11答:在血浆成分中,水占90%~92%,溶质和血浆蛋白约占10%,并含有电解质、营养素、酶类、激素类、胆固醇和其他成分等。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一般可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
12答:正常人外周循环中的血小板约有1/3滞留在脾脏等贮存池中,一旦有大出血或血小板的快速丢失,则贮存池中的血小板可以及时向循环池进行转移。如患者脾肿大,输注的血小板可能会大
13答:PTR多因体内的同种免疫抗体造成,导致同种免疫的血小板抗原有两大类:①血小板相关性抗原,包括HLA-Ⅰ类抗原和ABO、Lewis、P等系统血型抗原,尤以HLA-Ⅰ类抗原和ABO抗原临床较常
14答:对于PTR的治疗,需要针对致病因素采取对症方法: 因非免疫因素导致,通常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如脾切除、抗感染,以及增加循环有效血小板输注量来提高输注效果; 因免疫因素导致,则应预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