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湿疹是以阴囊皮肤瘙痒、肿胀、潮红为特征的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按疾病的发展过程可分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三个阶段。急性期、亚急性期主要以阴囊皮肤瘙痒、潮湿、糜烂、流液为特点;慢性期则主要表现为阴囊皮肤瘙痒、浸润变厚、干燥、有裂纹,临床上慢性阴囊湿疹最为常见。

阴囊湿疹属中医学“肾囊风”“绣球风”“阴疮”等范畴。

临床诊断

辨病诊断

症状与体征

  1. 急性阴囊湿疹:急性发病,自觉阴囊瘙痒难忍,症状间断发生,夜间或情志变化时增剧,常影响睡眠。初期皮肤潮红、肿胀,病变常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边界。皮损多为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常因抓挠致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渗透,最后逐渐结痂、脱落,露出光滑的红色皮肤,并有少量糠秕状脱屑而愈。
  2. 亚急性阴囊湿疹:自觉阴囊剧烈瘙痒,一般无全身不适或伴胸闷,不思饮食,大便稀,小便黄。皮损较急性者轻,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伴轻度糜烂。
  3. 慢性阴囊湿疹:由急性、亚急性阴囊湿疹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也可一开始即呈现慢性。患者自觉瘙痒,呈阵发性,夜间或精神紧张、饮酒、食辛辣食物时瘙痒加剧,常伴情志改变。阴囊皮损境界清楚,皮肤肥厚,粗糙,触之较硬,干燥,脱屑,呈苔藓样变,皮色暗红或呈紫褐色。皮损表面常附有鳞屑,伴抓痕、血痂、色素沉着。

病史:了解病史对阴囊湿疹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阴囊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了解病史有利于找到致敏原,更利于疾病的诊断。因此,了解病人是否有遗传性过敏性疾病,是否是高敏体质,是否有易致敏的慢性疾病,对该病的诊断意义重大。

实验室检查:过敏原测试检查:据测试结果,针对过敏原,采用特异性脱敏疗法;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见血精免疫蛋白IgE显著增多。

辨证诊断

阴囊湿疹的病因较多,临床表现也颇为复杂,或干燥、瘙痒,或瘙痒、糜烂、流液,或阴囊湿冷,汗出痒甚,或苔黄腻,或脉沉细无力,或脉弦数等。

一、急性、亚急性阴囊湿疹

1)风热蕴肤型

  1. 临床表现:阴囊湿疹发病迅速,以红色丘疹为主,常因剧烈瘙痒而抓出血,渗液不多,严重者可泛发全身。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2. 辨证要点:阴囊湿疹,以红色丘疹为主,搔抓出血而渗液不多。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数。

2)风湿蕴肤型

  1. 临床表现:阴囊湿疹干燥脱皮,状如糠秕,在寒冷、干燥、多风的气候条件下可使症状明显加重或诱发。自觉瘙痒不适,伴有口干唇燥、咽痒、目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少或微干,脉洪数。
  2. 辨证要点:阴囊瘙痒,干燥脱皮,状如糠秕,伴口干唇燥、咽痒、目赤、便秘。舌质红,苔少,脉洪数。

3)湿热互结,热重于湿型

  1. 临床表现:发病急,病程短,皮损初起潮红、灼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渗液流津,瘙痒不休,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或弦数。
  2. 辨证要点:阴囊湿疹,瘙痒不休,皮损初起潮红灼热,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渗液,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

4)湿热互结,湿热并重型

  1. 临床表现:阴囊湿疹发病迅速,皮损发红作痒,滋水淋漓,味腥而黏或结黄痂,或沿皮糜烂,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2. 辨证要点:阴囊湿疹,皮损发红作痒,流水糜烂,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5)湿热互结,湿重于热型

  1. 临床表现:阴囊湿疹发病缓慢,皮疹为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皮肤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较少。伴纳食不香,身倦,大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2. 辨证要点:阴囊瘙痒,皮疹以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为主,糜烂、渗出较少。舌淡,苔白腻,脉滑。

6)肝郁湿阻型

  1. 临床表现:阴囊瘙痒,皮肤发生红斑、丘疹、丘疱疹,渗液量少,结有橘黄色皮痂,常伴口苦,咽干,头昏目眩,小便黄,烦躁易怒。舌质红,苔薄黄或干黄,脉弦数。
  2. 辨证要点:阴囊皮损以红斑、丘疹、丘疱疹为主,渗液量少,伴口苦,头昏目眩。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7)脾湿胃热,熏蒸上犯型

  1. 临床表现:阴囊痒痛相兼,皮肤发生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渗液、糜烂,结有橘黄色皮痂,伴口干,口苦,或口臭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少或薄黄,脉浮或数。
  2. 辨证要点:阴囊痒痛,皮损以丘疱疹、渗出、糜烂、结黄痂为特点,伴口苦,口臭,烦渴,尿黄。舌红,苔少,脉数大。

二、慢性阴囊湿疹

1)脾虚湿蕴型

  1. 临床表现:阴囊皮肤瘙痒、脱屑,或进行性肥厚,色素加深,皮损表面常有粟粒样大的丘疹或小水疱,有时有轻度糜烂或结痂,时轻时重,缠绵发作。自觉胃脘满闷,纳差,口中黏腻,大便多不成形或先干后溏。舌质淡,舌体多胖嫩而有齿痕,舌苔厚腻,脉缓。
  2. 辨证要点:阴囊皮肤瘙痒,脱屑,进行性肥厚,色素沉着。皮损轻度糜烂或结痂,缠绵不愈,伴胃脘满闷,纳差,口不渴,便溏。舌体胖,边有齿痕,苔厚腻,脉缓。

2)湿瘀互结型

  1. 临床表现:阴囊精索静脉曲张处发生瘀滞性紫斑,日久引起阴囊湿疹及皮肤肥厚,苔藓样外观,病情时好时坏,缠绵难愈。舌质暗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涩。
  2. 辨证要点:阴囊皮肤增生、肥厚,苔藓样外观,皮损多发生在精索静脉曲张明显处。舌质暗,苔薄白,脉沉涩。

3)脾虚血燥型

  1. 临床表现:阴囊明显瘙痒,皮损粗糙肥厚,表面有抓痕、血痂,颜色暗或有色素沉着。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缓或滑。
  2. 辨证要点:阴囊皮损粗糙肥厚,表面有血痂和色素沉着。舌淡,体胖,脉沉缓。

4)阴虚夹湿型

  1. 临床表现:阴囊湿疹日久不愈,皮损渗出、糜烂,或在原湿疹周围发生红色丘疹,渗出结脓痂,自觉痒剧,伴低热,烦渴,手足心热,小便短少,午后病情加重。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2. 辨证要点:阴囊湿疹日久不愈,渗出、糜烂严重,剧痒,伴低热,烦渴,手足心热,小便短少。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5)阴虚血燥,气血瘀滞型

  1. 临床表现:阴囊皮肤粗糙,肌肤甲错,自觉痒甚,皮损可见大片融合,形成红皮,有大量糠秕状脱屑,有时可见红色粟粒样大丘疹或小水疱,病程缠绵,自觉手心发热,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或沉数。
  2. 辨证要点:阴囊皮肤粗糙,肌肤甲错,痒甚,皮损有大量糠秕状脱屑,自觉手心发热,口干不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数。

6)风盛血燥型

  1. 临床表现:阴囊有皮损浸润,增生肥厚,色素沉着,伴剧痒为特征。舌质红或淡,少苔,脉数。
  2. 辨证要点:阴囊剧痒,皮损浸润,增生,肥厚,色素沉着。舌红,少苔,脉数。

7)肝肾阴虚型

  1. 临床表现:阴囊湿疹增生肥厚或轻度糜烂渗出,有的为扁平丘疹,高出表皮,患者常因剧烈发痒而搔抓,使皮肤干燥如革,纹理加深,肤色暗红。舌质红或微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2. 辨证要点:患者因阴囊剧烈发痒而搔抓,皮肤干燥如革。舌质红或微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8)脾阳不运,湿滞中焦型

  1. 临床表现:阴囊湿疹发生局限,外观肥厚,皮肤干燥,脱屑,甚则角化过度发生皲裂,伴见面色  白,小便清长,纳差,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苔少或光滑,脉沉细微。
  2. 辨证要点:阴囊皮肤干燥,脱屑,皲裂,外观肥厚,伴纳差,气短,乏力。舌红,苔少或光滑,脉沉细。

鉴别诊断

急性阴囊湿疹与接触性皮炎的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显病因,多有接触史,皮损多见于接触部位,境界清楚,常为单一型,多迅速发病,一旦病因去除,又迅速自愈。而急性阴囊湿疹病因复杂,常搞不清致敏原,皮损局限于阴囊皮肤,肛周境界不清,常为多形性,病程长,去除病因后也不易好转,易复发,常转为慢性。

慢性阴囊湿疹与神经性皮炎的鉴别:神经性皮炎瘙痒在前,搔抓后出皮疹,疹呈圆形或多角形,无水疱、糜烂、渗出,常好发于人体易受摩擦的部位,病程多为慢性,不易复发。而慢性阴囊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阴囊湿疹转变而来,瘙痒与皮疹同时出现,皮肤浸润肥厚,边缘常出丘疱疹,破裂后糜烂、渗液,常位于阴囊、肛周等处。

阴囊湿疹与脂溢性皮炎的鉴别:脂溢性皮炎可有湿疹样改变,主要发生在皮脂分泌较多的部位,皮损表面为黄色或红色,上覆油腻状鳞屑或皮痂,与阴囊湿疹不难鉴别。

阴囊湿疹与核黄素缺乏症的鉴别:核黄素缺乏症的病变皮损亦可发生于阴囊部,而且皮损改变与湿疹相似,但是核黄素缺乏症在阴囊部位发生皮损的同时常伴口角炎、舌炎、舌萎缩、目赤、视物不清等,而阴囊湿疹无口、鼻、眼部的证候表现。临床上当二者难以区别时,可用维生素B 2 试行治疗,根据疗效不难将二者鉴别。因为用维生素B 2 治疗阴囊湿疹无效,治疗核黄素缺乏症却很灵验。

治疗

提高临床疗效的思路提示

  1. 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顽固性慢性阴囊湿疹,由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理不清楚,治疗上多对症处理,疗效并不理想。因此,为预防急性、亚急性阴囊湿疹转变为慢性阴囊湿疹,提高临床治愈率,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 详查病因:阴囊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及早发现致敏原,有利于该病及早治愈及有效地避免该病反复发生。
  3. 合理用药:阴囊湿疹久治不愈,病程缠绵,除西医的对症处理外,中医辨证论治收效颇佳,应采用滋阴除湿、散寒燥湿、化瘀渗湿等现今公认的有确切疗效的治法。
  4. 医患配合:过度精神紧张及疲劳可致阴囊湿疹恶化。临床研究证实,情志失调、忧思伤悲可致内分泌紊乱及神经病证而诱发该病。作为医生应关心、体贴病人,做病人的知心朋友,解除患者思想上的顾虑,患者本人也应该相信医生,坚持治疗,频换大夫或药物均不利于该病的治疗。

中医内治法

1)急性、亚急性期阴囊湿疹

①风热蕴肤型

  1. 治法:疏风清热,佐以凉血。
  2. 方药:疏风清热饮加减。
  3. 荆芥6g,防风6g,牛蒡子10g,刺蒺藜10g,蝉蜕6g,金银花10g,黄芩10g,栀子10g,生地黄10g,丹参10g,赤芍10g,射干10g。
  4. 瘙痒剧烈者,加钩藤10g,全蝎3g以息风止痒。

②风湿蕴肤型

  1. 治法:散风祛湿。
  2. 方药:消风散加减。
  3. 荆芥、苦参、知母、苍术、羌活、蝉蜕各6g,防风、炒牛蒡子、生地黄、胡麻仁、茯苓、生石膏各10g,威灵仙4.5g,当归12g。

③湿热互结,热重于湿型

  1.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凉血。
  2. 方药:清热除湿汤加减。
  3. 龙胆草10g,黄芩10g,白茅根30g,生地黄15g,大青叶15g,车前草30g,生石膏30g,六一散30g(布包)。

④湿热互结,湿热并重型

  1. 治法:清热利湿。
  2. 方药:消风导赤散加减。
  3. 荆芥10g,防风10g,炒苍术10g,蝉蜕5g,知母10g,牛蒡子10g,苦参10g,生地黄12g,赤芍10g,车前草10g,栀子10g。

⑤湿热互结,湿重于热型

  1.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清热。
  2. 方药:除湿止痒汤加减。
  3. 赤茯苓皮15g,生白术10g,黄芩10g,栀子6g,泽泻6g,茵陈蒿15g,枳壳6g,生地黄12g,竹叶6g,灯心草3g,生甘草10g。

⑥肝郁湿阻型

  1. 治法:清肝化湿。
  2.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3. 醋柴胡、炒丹皮、焦栀子、甘草、黄芩各6g,当归、赤芍、白芍、生地黄、茯苓、连翘、土炒白术、党参各10g。

⑦脾湿胃热,熏蒸上犯型

  1. 治法:清脾泻火。
  2. 方药:泻黄散加减。
  3. 藿香、佩兰、茯苓皮各12g,焦栀子、甘草、黄芩、柴胡各6g,生石膏15~30g,防风、炒白芍、麦冬、炒丹皮、虎杖、茵陈蒿各10g。

2)慢性阴囊湿疹

①脾虚湿蕴型

  1. 治法:健脾除湿,养血。
  2. 方药:健脾除湿汤加减。
  3. 白术、苍术各10g,薏苡仁、枳壳、厚朴各12g,车前草、泽泻、茯苓皮、冬瓜皮各15g,猪苓10g,马齿苋、苦参各15g,当归、丹参、赤芍、白芍各12g。

②湿瘀互结型

  1. 治法:化瘀渗湿。
  2. 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
  3. 桃仁、炒枳实、苏木、柴胡、桂枝各6g,青皮、赤芍、白芍、当归、酒大黄各10g,汉防己、泽泻、丹参各12g,赤小豆15~30g。

③脾虚血燥型

  1. 治法:健脾燥湿,养血润肤。
  2. 方药:健脾润肤汤加减。
  3. 茯苓、苍术、白术、当归、丹参各10g,鸡血藤15g,赤芍、白芍各20g,生地黄15g,陈皮6g。

④阴虚夹湿型

  1. 治法:养阴除湿。
  2. 方药:祛湿养阴汤。
  3. 生地黄15~30g,炒白芍、当归、玉竹、炒牡丹皮各10g,茯苓皮、土贝母、泽泻、地骨皮各12g,苦参、蝉蜕、柴胡、黄芩、川芎各6g。

⑤阴虚血燥,气血瘀滞型

  1. 治法:育阴滋燥,养血活血润肤。
  2. 方药:滋阴润燥汤加减。
  3. 生地黄、熟地黄各20g,丹参、何首乌、白鲜皮、泽泻、茯苓、苦参各15g,天冬、麦冬、女贞子、旱莲草、玄参、当归、赤芍、白芍各12g,桃仁、川红花各6g。

⑥风盛血燥型

  1.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
  2. 方药:四物消风散加减。
  3. 熟地黄12g,当归10g,白芍10g,秦艽10g,防风10g,蝉蜕5g,生地黄12g,胡麻仁9g。

⑦肝肾阴虚型

  1. 治法:滋肾柔肝。
  2.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3. 何首乌、熟地黄、钩藤各12g,当归、炒白芍、茯苓、炒牡丹皮、枸杞子、泽泻、地骨皮、炒杜仲、续断、酸枣仁各10g,山药、薏苡仁各15g。

⑧脾阳不运,湿滞中焦型

  1. 治法:温阳抑湿。
  2. 方药:十味人参散加减。
  3. 党参、炒白术、茯苓、姜半夏、炒白芍各10g,柴胡、甘草各6g,厚朴、陈皮、桂枝各4.5g,干姜3g,大枣7枚。

中医外治法

1)针灸疗法

  1. 针刺治疗:选取蠡沟、足三里、曲池、会阴和血海、三阴交、犊鼻两组穴位,用30号1寸半毫针,进针1寸左右,行捻转补泻法,留针30分钟。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也可在上述穴位施灸。若肾气虚者加灸中极,行针用补法;若阴虚有热,加刺太溪、太冲穴,行平补平泻法;若肝经湿热,加刺行间、大冲、阴陵泉穴,行泻法。此外,也可取特定穴百虫窝(承山穴向上1寸处),用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或配合电针。
  2. 灸法治疗:取蠡沟、足三里、曲池、会阴、血海、三阴交施灸。肾气虚加灸中极。
  3. 耳针治疗:取肾、外生殖器、神门、内分泌等穴,用皮内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自行按压。2~3天更换1次,两侧交替使用。

2)贴敷法

  1. 蛇床子15g,白及15g,黄连6g,苦参30g,白鲜皮30g。共研末,调凡士林外敷。用于风热外袭、血虚风燥型阴囊湿疹。
  2. 炉甘石6g,蛤蚧粉3g。共为粉末,外撒患处。用于湿热下注、阴虚风乘型阴囊湿疹。
  3. 用中药消风导赤散(生地黄、赤茯苓各15g,牛蒡子、白鲜皮、金银花、薄荷、木通各10g,黄连、甘草各2g,荆芥、肉桂各6g)混合粉碎,过80目筛后,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2~4g填脐,外用纱布、绷带固定。每2天换药1次,连用3次为1疗程。

3)外洗法

  1. 苦参洗剂:苦参100g,大黄、龙胆草各60g,甘草20g。诸药加水1000mL,煎取600mL,置凉后外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小时,3~5天为1疗程。
  2. 艾叶、千里光各30g,加水浓煎后取药液熏洗患处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 两面针100g,蛇床子、土槿皮、十大功劳叶各30g,加水2000mL,煎至1000mL,待药液温时坐浴,浸泡患处30分钟,每日2次。
  4. 蛇床子、威灵仙、当归尾、苦参各15g。水煎,熏洗患处,每日2次。

4)自血疗法:取曲池、足三里、肺俞、三阴交、血海等穴,用10mL注射器,6号针头,抽取2.5%枸橼酸钠注射液0.6mL,再抽取患者肘静脉血6mL,立即摇匀,换上  针头,迅速刺入穴位,得气后分别注入穴位,按排列顺序每次取两穴,5穴轮流应用。每周1次。

5)热烘疗法:用虎杖500g,晒干研末,过120目筛,用凡士林调成20%的虎杖软膏。将软膏涂于患部,用红外线治疗灯照射,夏季15~20分钟,冬季20~2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西医治疗

全身治疗法:急性、亚急性期可用10%葡萄糖酸钙或10%硫代硫酸钠,或0.25%普鲁卡因20mL加维生素C1~2g静脉注射,每日1次。同时,可选用维生素B 1 、维生素C及各种抗组织胺类药物内服。未能奏效者,可考虑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伴有细菌感染、发热、淋巴结肿大者可适当选用抗生素。

局部治疗:急性期仅有潮红、丘疹或少数小疱而无渗液,治宜缓和消炎,避免刺激,可选用湿敷或具有止痒作用的洗剂。常用的有2%~3%硼酸水,或炉甘石洗剂,或2%冰片、5%明矾炉甘石洗剂等。水疱糜烂、渗出明显者,宜收敛、消炎,以促进表皮修复,可选用防腐、收敛性药液做湿敷,常用复方硫酸铜溶液、2%~3%硼酸水、0.5%醋酸铝或马齿苋煎水。亚急性期的治疗以消炎、止痒、干燥、收敛为主,选用氧化锌油剂、泥膏或乳剂为宜。慢性期的治疗应以止痒为原则,抑制表皮细胞增生,促进真皮炎症的浸润吸收,选用软膏、乳剂、泥膏为宜,如5%~10%复方松馏油软膏、2%冰片、10%~20%黑豆馏油软膏、皮质类固醇激素乳剂等。

其他治疗:其他治疗有液氮冷冻治疗、X线或放射性同位素敷贴疗法等,可用于病期较久的慢性局限性者。

中医专方选介

乌蛇败毒汤:乌蛇、防风、当归各15g,荆芥、黄芩、赤芍、柴胡各12g,白芍10g,黄连6g,甘草9g。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急性阴囊湿疹。治疗66例,结果痊愈55例,显效5例,有效、无效各3例,总有效率为95.5%。[苏进立,等.乌蛇败毒汤治疗肾囊风66例.天津中医.1993(2):12]

化湿解毒汤:金银花、滑石各30g,连翘、黄柏、白鲜皮、海桐皮各15g,黄芩10g。每日1剂,水煎,3次分服。一般服3~5剂。用于婴幼儿阴囊湿疹。共治疗98例,结果均获痊愈。[邓朝纲.化湿解毒汤治愈阴囊湿疹98例.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4):22]

苦参洗剂:苦参100g,大黄、龙胆草各60g,甘草20g。诸药加水1000mL,煎取600mL,置凉后外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小时,3~5天为1疗程。用于湿热下注型阴囊湿疹。共治疗30例,痊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上长生.苦参洗剂治疗阴囊湿疹.陕西中医函授.1991(5):29~30]

青黛散:青黛30g,煅石膏、滑石各50g,黄柏30g,枯矾20g,轻粉10g,冰片5g。上药共为末,过筛,消毒后用蓖麻油调成稠糊状涂敷患处。每日3次治愈为止。必要时可包扎。用于治疗慢性阴囊湿疹。治疗30例,结果痊愈16例,有效8例,一般3~5天获愈。[曾冲.青黛散加味治疗阴囊湿疹.山东中医杂志.1985(1):49]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