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肿瘤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良性阴囊肿瘤如阴囊囊肿、阴囊血管瘤等,恶性阴囊肿瘤如Paget‘s病、黑色素瘤、阴囊癌等。阴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高,其中以阴囊癌多见。本节着重讨论阴囊癌。

阴囊癌在中医学中尚无相关记载,据其临床特征当属“肉瘤”的范畴。

临床诊断

辨病诊断

症状:阴囊癌早期无自觉症状,随癌肿的增大,阴囊部有坠胀不适感。溃疡时疼痛明显,晚期则因癌细胞侵蚀,扩散转移,可见乏力、纳差、消瘦等恶病质表现,或伴远隔部位转移癌的相应症状。

体征:早期阴囊癌主要表现为小疣状结节或丘疹样隆起,单个或多个不等,无疼痛。以后逐渐增大,形成肿块,质硬,突出于阴囊表面,历经数月、数年。溃破后继发感染,出现疼痛。溃疡边缘硬且高出皮肤表面而外翻,中央凹陷;溃疡面呈颗粒状,微红,不新鲜,伴血性或脓性分泌物,味臭秽。

实验室检查:阴囊病灶和腹股沟淋巴结活体组织检查可发现癌细胞。

阴囊癌的临床分期:临床上,据病变部位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常将阴囊癌分为以下四期:

  1. Ⅰ期:Ⅰ 1 期:癌肿局限于阴囊;Ⅰ 2 期:癌肿浸润周围组织,如阴茎、会阴、睾丸、附睾、耻骨,但无转移。
  2. Ⅱ期: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但能够清除。
  3. Ⅲ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固定。
  4. Ⅳ期:转移至腹股沟以上或远隔部位,如肺动脉、主动脉旁淋巴结等处。

辨证诊断

痰瘀互结型

  1. 临床表现:癌肿初起,阴囊皮肤见丘疹、结节,疣状物逐渐增大,皮色正常,无疼痛,全身症状不明显。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滑或如常。
  2. 辨证要点:阴囊皮肤见丘疹、结节,疣状物逐渐增大。舌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滑。

肝肾阴虚型

  1. 临床表现:癌肿中期,肿块增大、破溃,疮面稍红,潮湿流水,腐臭难闻,自觉疼痛,或伴午后低热,面色潮红,口干不欲饮,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2. 辨证要点:阴囊癌中期,肿块破溃,疮面湿润流水,伴午后低热,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气血两虚型

  1. 临床表现:阴囊癌晚期,皮损久溃不敛,疮面污秽,流清稀血水,伴形体消瘦,面色  白,神疲乏力,纳差,或咳血、胸痛。舌质紫暗,苔腐,脉细无力。
  2. 辨证要点:皮损久溃不敛,疮面污秽,流清稀血水,伴形体极度消瘦,纳差。舌质紫暗,苔腐,脉细无力。

鉴别诊断

阴囊血肿:阴囊血肿初期即肿胀明显,阴囊皮肤紫黑,既往有外伤或手术史。

特发性阴囊坏疽:阴囊坏疽发病急促,阴囊红肿紫黑,迅速溃烂,甚至整个阴囊皮肤腐脱,睾丸裸露。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致病菌。

治疗

明辨虚实:阴囊癌早期的病机特点是痰瘀毒邪凝滞,留蓄不去,经脉不通,气血阻滞,邪盛正未衰,故病属实证。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发展,癌肿增大,耗伤气血,则邪盛正衰,故中晚期患者以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居多。

辨先后,分主次:多发性原发肿瘤是阴囊癌的发病特点,常与皮肤癌、膀胱癌、结肠癌、肺癌同时并见,或先后出现。因此,临床上要详细了解病史,结合年龄、职业等情况,借助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清原发与继发的主次关系,为临床针对性的施治提供依据。

中医治疗

内治法

1)痰瘀互结型

  1.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消坚。
  2.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
  3. 桃仁10g,红花15g,当归20g,赤芍15g,川芎12g,陈皮12g,半夏15g,茯苓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25g,莪术15g。

2)肝肾阴虚型

  1. 治法: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2.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味。
  3. 知母12g,黄柏9g,熟地黄20g,山药25g,山茱萸15g,泽泻15g,丹皮10g,茯苓15g,土茯苓10g,半枝莲15g,萆薢15g,夏枯草15g,海藻20g。

3)气血两虚型

  1. 治法:补益气血,扶正抗癌。
  2.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味。
  3. 人参12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20g,赤芍15g,熟地黄15g,陈皮12g,肉桂6g,五味子20g,远志15g,山慈菇20g,连翘12g。

外治法

  1. 鲜山慈菇50g,捣烂,外敷患处。
  2. 阴囊癌溃烂或有出血者可掺海浮散,外敷生肌玉红膏,每日1~2次。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1. 博莱霉素15mg,每周2~3次,肌肉注射,总剂量为300mg。
  2. 异环磷酰胺2.5g溶于林格液(或生理盐水)500~1000mL中,静脉滴注3~4小时,每日1次,连用5天为1疗程。
  3. 卡莫氟140mg,每日3次,口服。

放射疗法:用60℃或直线离子加速器照射局部及腹股沟淋巴结。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阴囊癌的有效方法。对原发性肿瘤应局部广泛切除,除非阴囊内容物受到浸润或阴囊皮肤被累及大半,否则应尽可能保留阴囊内容物。如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者,应一并清除。

系统的医学参考与学习网站:天山医学院, 引用注明出处:https://www.tsu.tw/edu/11017.html